关键词:
荀子
初始规范
预备规范
操作规范
翻译差异
摘要:
以《荀子》的何艾克译本和华兹生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文化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索这些差异背后的翻译规范根源。目的在于探索不同翻译规范如何影响文本的翻译质量与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差异。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本对比分析,重点比较两种译本在文化差异处理、语言风格再现等方面的具体差异表现,而后从翻译规范角度出发,对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研究发现,何艾克的翻译更倾向于忠实原文,注重原文意境的传达;而华兹生的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其翻译规范各有差异:(1)在初始规范方面,何艾克的翻译倾向于“充分性”,其译文追求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境,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致力于深入解读文本,其译文能够较好地满足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的需求,但也可能使得翻译内容显得较为晦涩,难以被非专业读者理解。相反,华兹生的翻译更侧重于“可接受性”,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其翻译更加注重文本的通俗化和广泛传播,使其对非专业的广大读者也具有吸引力。其译文倾向于使用清晰、简洁但并不一定完全对等的英语进行翻译,以确保原文的意思在英文中尽可能地全面传达,但可能会牺牲一些原文的细节和特色。(2)在预备规范方面,何艾克和华兹生的翻译由于时代背景、目标读者群体以及翻译目的的差异导致了其各自译本的翻译倾向差异。在这种不同的起始规范和预备规范共同制约下,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及所遵循的操作规范有不同。(3)在操作规范方面,何艾克的翻译遵循源语规范,更多地采用直译和音译,尽量贴合原文,大量运用脚注为读者答疑解惑。相反,华兹生遵循目的语规范,更多地采用意译且注释较少,既不失对原文意义的传达,又保证了读者阅读时候的流畅性。
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由于各自在翻译的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相应方面的考量不同,译作就会呈现不同形态。译作欣赏与评价需要在对比分析文本表征的基础上,深挖译作背后译者在翻译规范上的不同考量,深刻体会翻译规范对译作具体表征状态的影响,提升对译作的欣赏评价水平;同时也提醒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认真考量相应的翻译规范及其相关因素,灵活处理语言文字的跨文化转换,努力创造更高质量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