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子
道可道章
无名有名
无有
诠释史
摘要:
本研究以先秦至近代与《老子》相关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主,在充分了解战国迄宋《老子》首章主要版本的字句衍变与句读纷争的基础上。结合老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史的演变历程,系统梳理以“无名”“有名”为断和以“无”“有”为句的两类诠释理路,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的诠释史进行研究。
首先分析《老子》首章主要版本的字句衍变与句读纷争。首句的字句衍变,变动不大,除脱早期文献的语助词外,仅因避讳而改一“恒”字。次句的衍变,变动稍大,除阙语助词外,“万物之始”被改为“天地之始”。第三句衍变较大,且早期文献的语助词被删为宋代新断句的出现埋下伏笔。尾句的衍变,传世诸本因增字而与出土文献差异较大。但道可道章整体定型较早且后世基本相沿不改,较为清晰明朗。道可道章每句话的断句均存有争议,但第二、三句引发的争议最大。
其次梳理以“无名”“有名”为断的诠释思路。其一,从宇宙论出发,有以《河上注》为典型的气论宇宙观、李约等突出“人”从“无名”到“有名”中的作用、丁惟鲁受西方自然科学影响的三种诠释路径。其二,宇宙论与心性论结合,含林希逸等以“气”“心”相结合、吕知常等宇宙论为内丹心性修炼服务的两类诠释思路。其三,本体论的视域,包括魏晋玄学“以无为本”的诠释、重玄学从“本迹”“体用”展开的诠释、体用论为复性论服务三方面的内容。
然后探讨以“无”“有”为断的诠释理路。其一,宋代新断句方式的出现及王安石、司马光等对“无”“有”关系的阐发。其二,以宋明理学诸范畴诠释“无”“有”,包括张嗣成等以“理”“气”诠释、程以宁等借“无极”“太极”阐发、杨起元等借“心”诠释。其三,明清仙解《老子》对新断句的采用。其四,马荫良等受西学影响的新诠释。
最后对“无名”“有名”一句的诠释史进行反思。其一,《老子》这一经典诠释中的经文改动现象,如虚词“也”字的删除以及“万物之始”改为“天地之始”等情况,当系汉代学者改造先秦典籍所为。其二,探究思想史的演进历程与《老子》这一经典的诠释变迁。其三,西方诠释学视域下《老子》这一经典诠释中出现的“追求原义”与“注重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