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孟子》
道统
王道
德治
战略思想
摘要:
《孟子》末章提出了道统先声,揭示了一脉相承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王之道,既有内圣的战略理论,又有外王的战略实践。道统超越军事却包含军事,并以赢得和平为最终目的,堪称大战略。
在理论方面,孟子透过历史规律总结了道统传承谱系。道统从顶层统筹德治战略体系,直接指向王道主义治理方向。从战略思维来看,道统蕴含全局性、规律性和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是指道统从整体上把握国家治理;规律性思维是指道统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国家兴旺发达的周期方法要遵循圣人之道;系统性思维是指道统自身内含系统性,构建系统性的德治战略体系和制定系统性仁政措施。在实践方面,道统大战略不仅指明了王道主义的方向,而且为德治战略体系提供了实践指导。德治战略体系必须匹配系统性的仁政策略,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实现王道战略目标。所以说,道统思想是孟子德治战略体系的灵魂,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遵循的根本准则。
王道政治作为道统大战略的核心,是对霸道的对抗与反思,也是对建立在利益私欲基础上的政治秩序的批评,更是化解政治秩序矛盾中的关键。古代的王道政治设计也许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的政治架构,但王道政治原理是值得肯定的。工道政治为统治者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统治者推行仁政之时,要坚持重义轻利的战略价值标准。为此,孟子从治国理政角度考量,既提倡君主以义为名,为民谋利;又言平民可以先利后义,但要见利思义。任何人不可能脱离利而生存,国家如此,百姓亦如此。“利”与“义”是战略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取义舍利或取利舍义,直接决定了战略走向。孟子强调重义轻利,这就要求统治者平衡好义利关系,为百姓谋利,实施“与民同乐”的共享战略。“与民同乐”不仅是君主“仁民”的体现,还是君主与民共享“利”的典范。君主与民共享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践行重义轻利的价值标准,直接指向王道政治。
德治战略体系涉及战略主体、战略客体与战略实施。战略主体素质直接决定政治走向,所以孟子认为王道主义的君臣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战略主体是战略实施的核心,如果君主是战略制定的端点,那么大臣则是战略实施的终点。有德之君把握战略方向,有德之臣辅助有德之君进行战略实施,防止小人的谗言迷惑君主以及“格君心之非”,推动治理沿着王道前行。君主作为战略决策者,驾驭战略全过程,但具体的战略实施还是要依靠仁臣。王道政治实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战略措施,这就需要制定一套系统性的仁政措施,推动战略实施。为此,孟子提出了保民、养民、教民的策略,层层递进逐步推动王道政治实现。
德治战略体系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战略体系的支撑,任何战略实施都离不开人,尤其离不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孟子推崇大丈夫理想人格,它不仅是传承道统的必要条件,更是王道政治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人才?理论层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为人才战略提供了理论根基。实践层面,人才培养涉及政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方面。政府方面,统治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设立学校,进行制度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方法上,孟子采取“因材施教”。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提高德行,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受教育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浩然之气”,成就大丈夫理想人格,推动国家发展。孟子强调大丈夫理想人格,其实质就是推崇浩然之气,这至大至刚的气,配义与道,符合道统之意。叠加态的浩然之气形成正义屏障,屏蔽邪恶之风,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国家治理要保持可持续性,才能实现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战略。孟子生态伦理思想形成涉及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性本善的内因,使得统治者从仁民扩展到爱物,治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外部战争环境的恶劣是促使孟子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外因。孟子生态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忍人之心”的生态内核,使得统治者产生“仁民而爱物”的生态意识。意识是一切的先导,“仁民而爱物”的生态意识产生了“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观。为此,孟子制定一系列生态保护策略,使得天、地、人相融合,实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战略目标。此外,战争破坏生态环境,孟子提出了义战观,最低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百姓的伤害。
《孟子》书中所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属于“古典”与“现代”互释过程,其实质就是将王道政治原理与人类发展经验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延续道统思想的生命力。新时代,“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可以借鉴《孟子》中的相关战略思想。政治方面要吸取孟子的重民思想;经济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孟子的富民思想;社会方面要延续孟子“养生丧死”的社会保障;教育方面要发扬“因材施教”,助力人才强国建设;生态方面要坚持“仁民而爱物”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孟子》蕴含着系统性的战略思想,用现代语言解构思想并汲取精华,实现古代德治战略思想与当代治理不断融合,为治国理政提供战略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