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以“正”言政
政治伦理
孔子
摘要: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出现了许多政治思想,使得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紧密相连,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其中,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如“仁”“礼”“以德为政”“政者正也”等等,对当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者正也”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张通过“正”来治理国家。
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王室已经失去原有的权威,出现了“天下分崩”“礼崩乐坏”的现象,整个社会处于失序的状态。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源于“三代”和“周礼”,但是,随着周王室衰落,在孔子之前的政治伦理思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孔子希望恢复“周礼”,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将政治和道德结合起来,重建理想的政治环境,当时尧舜的治国之道、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仁学等思想,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的以“正”言政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是围绕“正”思想进行展开,对“正”和“政”的含义和内容进行研究,“正”有正心、正名、正身之意,“政”有政治的平正、公平、齐正、中正的意思,“正”与“政”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政”的规定性、“政”是“正”的现实展开、“正”与“政”是表里内外关系。
孔子以“正”言政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通过“正心”为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体现了“正心”在孔子“正”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其次,通过“正名”重建伦理秩序,体系了“正名”对构建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次,通过“正身”让为政者以身则、使社会有序化,体现了“正身”对整个社会的表率作用;最后,为政者“正”是“天下有道”的前提,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正”的内容丰富,孔子希望通过“正”的途径实现百姓道德水准提高,百姓生活富足,国家富强,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安定有序的环境。孔子把“正”落实到具体的举措中,即:“庶之”:通过“正”的途径增加人口数量;“富之”:通过“正”的途径使百姓富足;“教之”:通过“正”的途径教化百姓;“先之劳之”:通过统治者的“正”引导百姓生产劳动,以此来实现以“正”言政的政治理想。
孔子以“正”言政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为政者提升品德修养、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孔子以“正”言政的政治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蕴含了大量的理论价值,对今天的从政者也有重要的启发,启示为政者需要有表率作用、需要道德自律,同时,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所以,当代社会更要挖掘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