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孟子
易子而教
亲子教育
责善
父子相夷
摘要:
孟子的“易子而教”是一个包含儒家父子伦理情势与“以礼为教”“以义为教”以及“仁爱”情感等观念在内的亲子教育思想体系。基于“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生活实情与观念,儒家形成了“父子主恩”的原则。“仁爱”情感作为亲子之间本有的情感,具体表现为:子女见父母自然知孝,父母见子女自然知慈爱。这种“父慈子孝”“母慈子孝”也就是亲子之间的基本伦理情势,这样的伦理情势及其情感活动是优先于亲子教育的。基于这一伦理趋向,孟子在回答公孙丑“君子不教子”之问时,从“势不行也”的总前提出发,出于对“责善则离”的担忧,对“以正不行”从而导致“父子相夷”的父教子模式层层展开分析后,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教育原则。所以,要想把握“易子而教”的思想,须从孟子对“易子而教”的相关论述层层展开分析。首先,阐释“势不行”的总前提,揭示亲子教育中的伦理情势及其情势限制。其次,阐释“责善则离”之“善”的内涵,揭示亲子教育中的伦理规范——“礼”及伦理警诫。“善”是说“礼”亦即“伦理规范”的问题,其本质是“仁义”在“人伦”中的规范和体现。再次,阐释“以正不行”之“正”的内涵,揭示亲子教育中的正义宗旨——“义”及正义界限。因为在亲子教育中若“以正不行”则会引起“父子相夷”。进而,须阐释“父子相夷”之“夷”的内涵,揭示亲子教育中的情感问题,即仁爱情感——“仁”。正是根源于亲子教育中的伦理情势限制——“势不行”,伦理警诫——“责善则离”,正义界限——“以正不行”以及情感伤害——“父子相夷”,古人形成了“君子不教子”的传统,即君子不亲教其子。有子既不能亲教,但又不能不教,所以古人就有了“易子而教”之法,既能全父子之恩,又不失其教子之义。总之,“易子而教”既符合儒家亲子教育中的伦理情势需要和“仁—义—礼”亦即“仁爱情感→正义原则→伦理规范”的观念,也符合儒家教育的本质——“成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