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末民国
韩非
韩非子
法家
摘要: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无疑是最具争议的学派,推崇法家的学者往往认为法家缘法而治,信赏必罚,能够实现富国强兵和稳定社会秩序。而否定法家的学者则认为法家所尚之法治实乃暴政,即便在短期内有效,终究难以持续。韩非本人又是法家内部颇具争议的人物,其思想本身复杂多元,他集“法”、“术”、“势”为一体,为法家大成,作为荀子弟子的同时,其思想中却又能见到许多的道家元素,在战国末期至汉初,韩非学说曾出现短暂的辉煌。
然而,自汉以后,历代王朝官方或学者对韩非本人及其思想的评价主流观点都是以批判为主,韩非及其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被贬抑的地位。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学说的引进和中国社会、思想的变革,涌现出一批学者试图重新审视法家及韩非,从中提取和挖掘出现实价值。在这段时间中,学者们针对《韩非子》文本的注释、韩非思想的渊源、韩非子本人生平、韩非思想中的“法治”理念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韩非子和法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文献。
本文试图以历代学者对韩非及《韩非子》的评价和研究为切入点考察韩非子学、韩非思想在近代的短暂复兴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回顾清末以前对韩非及《韩非子》的评价演变,考察不同时代对韩非本人及其思想的接受与批判。第二章重点探讨清末对韩非的再评价,分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研究,揭示韩非思想在晚清社会变革中的理论价值。第三章对民国时期新儒家与新法家的不同韩非观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观点背后的缘由。第四章分析韩非思想在近代再评价的背景以及近代韩非子学对当代的影响。
总体来看,在清末民国时期诸子学复兴的大趋势下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韩非子学的价值。近代韩非子学的复兴在客观上说是短暂的,对韩非子的正面评价也并非绝对主流。但对其再评价的学者如章太炎、梁启超、陈启天、常燕生、林同济等人,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使得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被忽视许久的法家和韩非学说,从而为当代的法家和韩非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