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仁礼关系
以仁义成礼
以礼义成仁
孔子
孟子
荀子
摘要:
仁礼关系是合内外之道的学问,它是儒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仁礼关系,折射出儒学回应现实困境的演进过程。但是,纵观整个儒学史,仁礼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地解决。从现代视域看,仁、礼关系涉及诸多领域,如情感和理性、道德和政治、自由和秩序等,显得极其复杂。因受政治立场或者价值追求的影响,近现代关于仁礼关系的讨论大体上可被归为两类:肯定儒学的学者,多以仁为重;批判儒学的学者,多以礼为重。不管是以仁为重、还是以礼为重,都不足以很好地揭示仁礼学说的多元面向性。前者取消了礼的独立性、客观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礼的外王功能。后者忽视了仁对礼的价值引领。礼如果没有仁,会成为压迫性的礼教或者粗暴的规矩。仁与礼并重的观点虽然看见了仁与礼的一体两面性,但是只注重了仁与礼的相互依存性,缺乏仁与礼的分离意识,所以无法解决仁与礼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孔子重仁,也重礼。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制度,在实践中,仁与礼无法直接建立连接,它们之间存在着冲突。孔子没能解决仁礼之间的冲突,其仁礼关系蕴含着“以仁释礼”和“以礼成仁”两个面向。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皆以“义”作为桥梁调和仁礼冲突。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内在道德义,但没有否定义的外在性,义被称为“路”,孟学走的是“以仁义成礼”的仁学路径,阐释的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学说。由于孟子“居仁由义”的主张,礼的道德功能增强,而政治秩序功能则相应地被减弱了,故孟学主要是关于成德、成圣的学说。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在制度义,但没有否定义的内在性,义是人之为人的所在,与仁的价值追求一致,荀学走的是“以礼义成仁”的礼学路径,阐释的是“由外王而内圣”的学说。由于荀子“处仁以义”,着眼于政治秩序的建构,故荀学是关于事功、成王的学说。目前学术界将儒家的内圣外王主要理解为“由内圣而外王”。立足于根源的文化生命,应当把荀子的“由外王而内圣”也纳入儒家道统体系之内。
儒家学说是道德实践哲学,道德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修身是内圣与外王内在勾连的理论节点,也是儒家孟子仁心仁政与荀子推崇外王两者的共同点所在。《郭店竹简·性自命出》曰:“闻道反己,修身者也。”“修身近至仁。”《礼记·中庸》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包含“成己”(修己)和“爱人”(安人)两层含义。“修己”和“安人”是不可分离的。“修己”涉及道德修养,能够引发生命境界的提升。“安人”涉及家庭责任、社会关怀与政治批判。孟子是在内圣(修己)中做外王(安人)的工夫,荀子是在外王(安人)中做内圣(修己)的工夫。由此可见,孟子、荀子的“术”虽然不同,但追求的“道”是相同的。
古“仁”字为上身下心,告诉我们修己成仁过程中,涉及“心”(志)的修炼和“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流行两个方面。以往学界在谈仁的时候,注意力多放在心、性之上,而忽略心、气的层面,从而导致孟学陷入“神秘主义”的苛责,荀学陷入没有内在道德根基的误解。孟子的修身是扩充心之善端,培养浩然之气,塑造大丈夫精神。荀子的修身是通过实践礼仪,化性起伪、积善成德,最后达到圣人的境界。孟子培养德气,或叫仁义之气,荀子通过礼改造血气、情气,达到大清明的状态。伴随着真积力久的道德实践工夫,仁气、义气、礼气等德气会充满四体,并浮现于体表,显现为气色气貌。因为气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形与神(心)连接的纽带,也是天地万物相通的媒介,所以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实践上是可以成立的。这是仁礼关系在气论上的表现。
对仁礼关系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孟、荀分离现象。孟、荀分离是基于道德和政治理解仁礼关系的结果。由马基雅维利起,西方政治摒弃价值的引领作用,拉启了现代政治的序幕。但是现代政治理念所产生的弊病也不容小觑。政治需不需要道德?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道德和政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孟子、荀子给出了两种方案。孟子“以仁义成礼”,将仁政、王道的实现托付于道德,是以道德来理解政治。荀子“以礼义成仁”,着眼于政治秩序的安排,而礼义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因欲望而产生的冲突,以及圣王为消除纷争的制作,是以政治来讲道德。孟学的价值是可以安顿生命,是一种个体性道德。荀学的价值是建构社会制度,是一种社会性道德。前者是通过个人修养得到一种充实、美的境界。后者是圣王制定的一种对社会成员进行约束而塑造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