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荀子
孟子
性善
化性
伪
摘要: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的领域,前人通常将孟荀两者视为儒学传统的二元对立,并且伴随有尊孟抑荀的倾向。但是从荀子出发不难发现,荀子的人性论正是奠基于对孟子的批评,其实质是对孟子人性论的超越与发展。
荀子对孟子人性论的批评,核心指向其中的性善说。作为一种“以善为性”的先验人性论,性善说在思想建构上具有“无辨合”和“无符验”的问题。就前者而言,孟子对“性善”的证明具有先验主义的逻辑谬误,错误地将道德评价的验前条件实体化为了道德现象的形上原因。就后者而言,性善说出现了理想预设与现实实际之间的相悖,它既不能解释恶的现实发生,也不能说明现实礼法的由来。在理论和事实的两个层面,荀子皆否认了先验善性作为道德内在根据的可能。
另一方面,先验性善说的逻辑必然是将先天善性上溯于天的超验进路,将道德的来源从人引向天。这是为荀子所反对的“错人而思天”的价值取向,从中衍生出了三重道德困境:一,天决定了人行善的必然性,道德行为不再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二,道德完善不再以个体自身为目的,而是成为了天用以展现自身的工具和手段;三,天赋之善性内含固有的道德禀赋,使人的存在发展与完善呈现出封闭和有限的性质。因此,基于先验性善论而探讨人的成善问题,会产生有违于人道的价值导向。
在荀子那里,解决上述思想缺陷的途径在于超出性善说的先验视域,使对人性的理解回归经验。通过对“性”概念的辨析和澄清,荀子从孟子人性论那里提炼出了一条潜在的逻辑线索,即“成性说”。沿此路径出发,荀子将理想德性的迁化起点视为可善而待善的自然天性,人之成善展开于自然天性向理想德性迁化的过程,是“化天性为德性”的结果。与之相关的,是荀子认为自然天性在本体论的层面并不构成善的本质依据。基于对社会事实的正视,荀子指出本然之性有着内在的致恶倾向,故而其最初表现为恶的价值。而“性”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一种道德潜能,实际依赖于后天习伪对本然之性的理想迁化(化性),从而使之在价值层面实现由恶向善的道德转向。故在此意义上,荀子将“伪”视为善的价值根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的实质是“性”内在潜能的自觉展开。通过对欲望的满足施以合理的节制与长养,“性”在理性筹划中既实现了对本然状态的超越,又从中得到了善的价值与意义。
立足于性与伪的辩证统一,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对人性价值的揭示,从根本上突破了孟子先验性善说的局限,为人性迁化与道德完善的统一关系做出了良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