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忠诚
法治
法律文化
案例研究
摘要:
“忠诚”作为中国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诚实、诚信、忠信、忠实等价值,在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忠诚”条款在各类案件中被频繁引用,司法实践中通常以主体—对象、权利—义务等要素进行规范性表达,但人们对“忠诚”条款的理解往往遵循的是“忠”观念的中国语言逻辑和理论逻辑。尤其是在不同案件中“忠诚”义务的来源、属性、要求等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依托系统化的理论进行释法说理。因此,本文从法理学的视角,以“忠诚”条款案例为对象,进行多案例研究,一方面,将“忠诚”条款中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法律关系要素抽象出来,连接具体的“忠诚”条款案件与抽象的“忠”观念,避免抽象的观念、理论陷入碎片化的解释;另一方面,通过多案例研究,分析“忠诚”条款司法适用的运行逻辑,揭示“忠诚”条款适用的类型化、普遍性的标准,为其他类似案件提供易于理解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和论证。如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夫妻间互相“忠实”具有道德与法律义务的双重属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忠诚”条款的要求是忠实乃至勤勉,是以信义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公共生活中,“制度性忠诚”体现了政治和法律的双重要求。“忠诚”条款丰富生动的法治实践内容赋予传统“忠”文化观念新的时代内涵。文章除绪论和结语部分,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传统“忠”观念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其现代法治价值内涵,同时对“忠诚”条款进行分析,明确“忠诚”条款中蕴含的规范要素和价值内核,进而把握传统“忠”观念与现代法治价值观念的共通之处,以及“忠诚”条款适用面临的困境。第二部分,对“忠诚”条款案例进行多案例研究,主要依据“忠诚”主体关系性质将“忠诚”条款案例分为婚姻家庭关系、社会经济关系和国家政治生活三种性质,明确不同场域、不同性质“忠诚”条款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同一性质的“忠诚”条款案例进行内部分析,围绕基本内容和要求对同一性质“忠诚”条款适用标准予以类型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