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贵州民族法学研究
学术史
文献研究
摘要:
1980年以来,贵州民族法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形成了以民族法学基础理论、民族法制建设、少数民族习惯法、少数民族法制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研究体系。当前,在新时代的课题下,为适应并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需要,贵州民族法学研究迎来了新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民族法学研究进入了转型期。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纵向把握贵州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理论观点的演变,综合分析贵州民族法学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民族法学研究进行展望。
贵州民族法学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1980—2000年)、中期(2001—2015年)和近期(2016—2023年)三个阶段。早期在提出“苗族习惯法”论题后,对“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开启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研究;随着《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关注自治法的贯彻实施、修改完善以及民族立法问题等;着重于从历史文献中探寻民族法律文化,对少数民族法制史进行描述性分析。中期随着法律人类学知识在民族法学研究领域的传播,民族法学研究开始多方面借鉴法律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注重民族法制建设规范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习惯法对民族立法的影响,整体性、动态性考察国家法在民族地区的实施状况;除描述性分析外,借用法律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法制史进行解释性分析。近期的研究在中期研究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未取得突破性成就,进入研究的转折期。
贵州民族法学研究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研究内容立足实践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化。本文认为,面对新时代民族法治建设的新需要,贵州民族研究要持续推进民族法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增强法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民族法学与法律人类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要继续推进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加强结构功能主义、个案研究方法等在民族法学研究中的运用;立足于贵州民族法治建设的需要,为民族法治建设深入挖掘本土法治资源,保证法律体系根植于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动态考察国家法在民族地区实施的背后逻辑,帮助国家法以适应民族地方特点的方式“扎根”民族地区;立足于时代需要,加强民族团结立法研究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立法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工具。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到第三部分分别介绍前期、中期和近期的贵州民族法学研究概况;第四部分总结归纳贵州民族法学研究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针对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