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居住方式
居住环境
老年人心理健康
BP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
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将迈入中等程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代际居住分离式家庭日益增多。作为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及养老资源获取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因此值得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影响晚年福祉的重要因素,了解不同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策略,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本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在健康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与自动化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线性回归与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神经网络相结合评估不同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的优先级,并与线性回归、随机森林等其他五种方法的结果对比证明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更高。然后使用神经网络对不同城乡类型、不同性别的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居住方式中促进作用最大的为与配偶同住,独居对心理健康有较大负面影响。住房环境中有独立居住空间、住宅类型选择高层公寓及社区有服务设施均对老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社会网络支持方面多样化的社会支持来源比仅亲属支持更有利于心理健康。从影响因素的优先级来看,仅向亲属求助、住独门独院住宅、有独立居住空间、仅和亲属聊天、独居在居住相关因素中位列前五。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其他居住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老年人需避免仅与亲属进行社会交往的情况,增加同朋友或邻居的互动。分城乡类型来看,除居住方式、住宅类型外其他居住相关因素在影响心理健康方面保持一致。三代人同住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远超城镇,与配偶同住拥有独立的生活对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则更有益。对影响因素的优先级排序后发现在情感上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更依赖亲属,在生活上城镇老人比农村老人更依靠亲属照顾。分性别来看,除居住方式、社会网络支持来源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保持一致。对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最有益的是仅与配偶同住,男性则为与子女同住。进行优先级排序后可知朋友互动对于男性老年人而言比女性更重要,女性老年人在生活上比男性更依靠亲属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