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私合作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风险管理
决策优化
摘要:
在我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支撑,承担着增强区域竞争力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使命。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持续加剧,传统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亟需探索更加可持续、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在此背景下,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融资能力和运营效率,同时也可以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有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公私合作模式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提升投资效率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但其复杂的风险结构和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也带来更为严峻的管理挑战。在公私合作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呈现出来源多样化、相互作用复杂的特点,而传统的风险管理研究多侧重于风险管理的局部环节,忽视风险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动态交互及全生命周期内的风险演化,难以全面应对风险的动态变化和高度不确定性。此外,在投资决策方面,现有研究多基于单一决策主体的假设,未能充分考虑决策主体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对整体决策优化的影响,尤其在多目标、多约束条件下动态决策环境中,难以实现全局最优决策。
本文聚焦于系统性研究公私合作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管理与决策优化问题,为该领域提供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决策支持工具。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动态系统理论、风险最优分配理论和投资决策理论等经典理论,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研究逻辑,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到风险分担,再到决策优化,逐步构建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应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研究内容一:针对公私合作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所面临的多维风险结构特征,从全局和系统的视角出发,通过扎根理论、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系统识别并分类公私合作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并揭示其作用机制。采用扎根理论作为风险初步识别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6个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作为研究样本,识别出6个主要风险来源下的49个影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在初步的风险识别基础上,为增强风险识别结果的普适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初步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筛选,识别最具代表性的关键风险因素。此外,为定量衡量各关键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设计CRITIC-EWM组合方法,对关键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分配,以此反映各关键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检验风险识别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314份有效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适配度和解释力,模型构建前提出的研究假设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市场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具有主导性,政策风险具有双重影响特性,经济与技术风险表现出稳健性,管理风险具有内在控制特征。
研究内容二:针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无法全面捕捉风险动态演化特性的局限性,本文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出发,构建融合静态风险和动态视角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研究首先从静态视角出发,构建基于GRA-VIKOR组合模型的静态风险评估方法。随后,从动态视角出发,构建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DBN)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捕捉风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和相互作用。为实现风险评估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引入蒙特卡洛模拟(MCS),通过大量随机模拟,预测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风险概率分布及其潜在影响,实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综合风险评估。研究表明,融合静态与动态视角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相较传统方法,显著提升公私合作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静态风险在不同维度上呈现相对稳定的分布特性,而动态风险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与累积效应。此外,静态与动态风险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与协同机制,协同管理对于提升整体风险稳定性至关重要。贡献度分析显示,市场风险在风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研究内容三:针对公私合作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中各参与方地位不对等、风险偏好差异显著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博弈论的视角,构建考虑参与方地位不对等和风险偏好的风险分担博弈模型。通过分析政府方、社会投资人和金融机构三方在风险分担过程中的风险偏好和行为策略,设计基于风险偏好的初步分担模型,将风险划分为各方独立承担的风险和共同承担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共同承担的风险,构建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风险分配机制,分别在不完全信息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分析政府与社会投资人之间及社会投资人联合体内部的风险分配过程。研究表明,不同参与方之间的风险分担比例与其在风险分担中的地位不对等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相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单方风险,提高投资的整体稳定性和吸引力。本文构建的风险分担策略在风险匹配度提升、政府风险承担合理性、分担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