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SEER数据库
胃间质瘤
长期预后
内镜治疗
摘要:
目的分析直径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内镜和外科切除)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式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2000-2019年诊断为胃间质瘤(直径2~5 cm)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内镜治疗组与外科手术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CSS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91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肿瘤中位直径35 mm,位于胃中上部(80.2%)居多,多数患者在初诊时为局限期(89.3%),接受手术治疗1119例(86.7%),其中内镜治疗166例,外科手术953例。剔除未接受手术治疗及非局限期的患者后,将剩余病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治疗组(n=159)及外科手术组(n=884),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诊断时间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CSS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9),并且二者的3年CSS(97.7%vs 98.0%,P=0.829)、5年CSS(97.7%vs 95.8%,P=0.213)、10年CSS(93.4%vs 92.6%,P=0.789)、15年CSS(89.8%vs 90.9%,P=0.8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提示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并非影响患者CSS的预后因素(HR=1.206,95%CI:0.538~2.705,P=0.649)。男性、肿瘤分级为GradeⅢ或Ⅳ、诊断时间在2000-2009年是降低胃间质瘤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内镜下切除直径2~5 cm胃间质瘤能获得与外科手术切除相似的生存结果,对合适的病例,内镜治疗或许是可选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