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噪声
听力损失
风险评估
基线值
预测
塑料制品
摘要:
[背景]工作场所中噪声危害较严重,对不同接噪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风险管理,是降低听力损失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基于不同人群数据库修正的GB/T 14366-2017《声学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评估》/ISO1999:2013噪声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某塑料制品企业接噪人员听力损失的风险。[方法]选择某塑料制品企业工作场所及其308名噪声接触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工作场所噪声声压级和个体噪声接触水平;对每个接噪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纯音听力测试,计算未修正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UNBHFTA)以及经年龄修正后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BHFTA);结合个人信息并依据WS/T 754-2016《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对接噪人员的听阈位移进行风险评估及风险分级。采用ISO 1999:2013模型,并基于标准内推荐的4个人群数据库对模型进行修正,分别对各接噪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值进行预测,并与UNBHFTA进行对比。[结果]该企业4个接触噪声岗位声压级的M(P_(0)~P_(100))为87.9(82.1~92.9)dB(A),45个噪声源声压级的M(P0~P100)为87.3(70.2~117.3)dB(A),主要包括挤出机、包装机、上料机、混料机等。308名接噪人员年龄M(P_(0)~P_(100))为34.0(25.0~57.0)岁,工龄M(P_(0)~P_(100))为8.0(0.5~25.5)年;有6人BHFTA>25 dB,有269人BHFTA>10 dB;依据WS/T 754-2016,有197人任一耳高频平均听阈继续偏移10 dB的风险为极高风险,有33人为高风险。此外,4个数据库间各岗位人群噪声风险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基于数据库A、B.1、B.2修正的噪声风险预测评估模型对308名接噪人员高频平均听阈值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纯音听力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基于数据库B.3的预测结果与UNBHF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企业接噪员工存在着较大的听力损失风险,基于不同数据库的GB/T 14366-2017/ISO 1999:2013噪声风险预测评估模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应根据人群的特征选择不同的人群数据库进行模型修正,基于数据库B.3(未经筛选且未去除职业噪声暴露史)的评估模型有较大的潜力用于同类型人群的噪声风险预测评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