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癌
临床局限性
包膜外侵犯
预测模型
SEER数据库
摘要: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探讨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发生包膜外侵犯(EPE)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提取2010-2021年SEER数据库中接受RP的20916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T_(1~2)N_(0)M_(0))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年龄(61.71±7.09)岁;已婚17835例(85.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 ng/ml 2243例(10.7%),≥4且<10 ng/ml 14831例(70.9%),≥10且<20 ng/ml 2965例(14.2%),≥20 ng/ml 899例(4.3%);临床分期T_(1)期14870例(71.1%),T_(2)期6046例(28.9%);根治术后病理分期T_(1)期48例(0.2%),T_(2)期15794例(75.5%),T_(3)期5001例(23.9%),T_(4)期73例(0.3%)。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SEER数据库中的患者按7∶3分为训练组和内部验证组。收集2019年9月至2024年9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RP的75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年龄(65.39±7.45)岁,已婚73例(97.3%);PSA<4 ng/ml 2例(2.7%),≥4且<10 ng/ml 17例(22.7%),≥10且<20 ng/ml 34例(45.3%),≥20 ng/ml 22例(29.3%)。临床分期T_(1)期47例(62.7%),T_(2)期28例(37.3%);根治术后病理分期T_(1)期7例(9.3%),T_(2)期48例(64.0%),T_(3)期18例(24.0%),T_(4)期2例(2.7%)。根据RP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器官局限和EPE两组。基于SEER数据库中训练组数据,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逐步向后法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E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中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性能和临床净效益;在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中再次使用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结果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分别有3585例(24.5%)、1489例(23.8%)、20例(26.7%)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EPE。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年龄(OR=1.026,P<0.001)、PSA(≥10且<20 ng/ml:OR=1.790,P<0.001;≥20 ng/ml:OR=2.683,P<0.001)、肿瘤最大径(10~20 mm:OR=2.051,P<0.001;>20 mm:OR=3.937,P<0.001)、穿刺Gleason评分(7分:OR=1.911,P<0.001;8分:OR=2.906,P<0.001;9分:OR=5.278,P<0.001;10分:OR=4.421,P=0.003)、穿刺阳性针数(≥4针:OR=1.260,P<0.001)及其占总针数的比例(OR=1.012,P<0.001)是EPE的独立影响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741、0.748和0.724,能有效预测EPE的发生风险。三组的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均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表明其在不同数据集中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结论年龄、PSA、肿瘤最大径、穿刺Gleason评分、穿刺阳性针数及其占总针数的比例是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RP术后发生EPE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能有效预测EPE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