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奥希替尼
数据挖掘
比例失衡算法
摘要:
目的: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l)奥希替尼(olmutinib)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信号进行挖掘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2年10月—2023年6月的奥希替尼不良事件报告(adverse event reports,ADE)。从逐年呈报趋势、患者的性别及年龄、严重不良事件等角度对上述药品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ratio ratio,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oportionate reporting ratio,PRR)、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gressive neural network,BCPNN)对FAERS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检测上述药物的安全信号,并分析重点累及器官和高危信号。结果:共收集到以奥希替尼为首要怀疑(the first suspected,PS)药物的ADR报告63726例,其中女性患者(66.0%)高于男性患者(27.7%),并且主要集中在18~44岁(23.8%)、60~74岁(19.2%)和≥75岁(19.2%)这3个年龄段,易发生死亡(40.09%)、住院(20.80%)等严重ADE。应用3种数据挖掘法检测出共同阳性信号386个,奥希替尼累及器官/系统前5的分别是胃肠系统疾病(11.1%)、呼吸系统及胸纵隔疾病(10.1%)、各类检查-医学检查指标异常(9.3%)、各类神经系统疾病(7.0%)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6.2%),信号强度前5的ADR分别为消化道水肿(BCPNN 95%CI=7.0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BCPNN 95%CI=7.05)、葡萄膜炎(BCPNN 95%CI=6.78)、鼻窦疾病(BCPNN 95%CI=6.43)和EGFR基因突变(BCPNN 95%CI=6.36)。结论:奥希替尼可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各类神经系统等疾病症状,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还应关注奥希替尼信号较强和新的ADR(消化道水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的ADE(死亡、住院等),并且关注女性患者和重点年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