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媒介记忆
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
经验启示
摘要: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走向自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巩固了党的革命话语权和领导权,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目标。
本研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主要有日本、法国、苏俄三条路径,每条路径的社会主义者都针对本国的独特国情进行概念化阐释。早期中国留学生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的初始传播者,随后先进知识分子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选择性传播,这一时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早期传播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阐释带有较大主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源于特定历史与现实的丰厚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有着主观迫切性和客观必然性双重因素: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传播的经验教训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传播的重要前提,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落地生根提供了丰厚土壤,中央领导体制的成熟和知识分子聚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系统化传播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奠定文化基础,这种文化基因的契合不仅推动了传统哲学自身的现代转型,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需要也催生了这样一套能够从底层逻辑上科学应对革命现实问题的科学理论与思想路线。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立足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复杂的国内国际革命形势,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具有中国化内核、民族化形式、批判性特质与实践性本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各个哲学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化内容构建。在承袭传统思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结合中国革命形势和文化内核,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贯穿到军队建设、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群众史观、发展道路、阶级斗争等问题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国外引入,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真正转变为普通百姓的思想武器。毛泽东、艾思奇、胡绳、李达等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与理论家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通过运用中国传统典故、转借民间俗语等方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利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还加快革命主体理论素养建设,鼓励党内学习和平民教育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规化理论教育建设发展。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内容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播方式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严肃抽象的哲学理论转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真正实现了政治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在参与主体层面,中国共产党创建多种理论教育方式,层层覆盖,建立了从党员干部到平民百姓多层次、系统化的理论教育方式;在传播效果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与革命运动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掀开了思想统一的新篇章,不仅在全国上下深化了民族自强意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向全国范围执政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革命力量从局部胜利向全面胜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化转型与大众化普及,更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与革命实践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路径的研究,其学术价值在于揭示特殊历史语境下理论传播的内在规律,并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历史镜鉴与实践启示,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经验,能够帮助中国在复杂的国情世情中把握现实条件,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