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央苏区
红色歌谣
马克思主义话语
大众化建构
摘要: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历程可以洞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多路径传入中国,而且它传播到中国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梯次传播才逐步到位。从中国先进分子“盗火者”由国外向中国第一梯次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再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后中国共产党人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个多梯次的传播历程,传播话语和传播方式都经历了由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理论话语到实践话语、学术话语到生活话语的大众化变迁过程,才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传播是第三梯次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面对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基础脆弱和物质条件贫乏的客观传播环境及广大工农文盲化的受体环境,主动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本土化的歌谣资源,让当地民众、地方干部、红军战士积极参与到红色歌谣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构建中来,采取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本地化、通俗化、生活化、情感化等方式,构建出根据地人民喜闻乐见的红色歌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在广大的中央苏区农村传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武装了根据地人民的头脑,对中央苏区的顺利开辟、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央苏区以土地革命为抓手的苏维埃社会的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论文以中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通过红色歌谣构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对文盲化的农民进行有效传播的历史为研究命题,并推断出红色歌谣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从以往的城市精英话语到农村工农话语的转变,让“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引领话语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历史性地产生了鲜明的传播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建构效应。论文的研究过程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时空,以“红色歌谣”为切入点,以构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革命话语为中心,着力探析中央苏区红色歌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形成的缘由、路径、语境、话语主体、核心话语和话语呈现等相关内容,以整体来观照“工农武装割据”这个革命话语摆脱共产国际话语霸权和中共中央“城市苏维埃”教条主义束缚的民族化特色,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延伸和发展,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时代之问的原创性特色。
可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红色歌谣对“工农武装割据”话语进行构建传播,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话语构建的时代性成果。对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歌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传播的研究,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的理论空间。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主轴,并综合借鉴话语学、传播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有关理论,秉着总观概貌,细分特色,归结成效的探寻思路,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希望能填补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研究中话语构建的空白,以实现三方面的成果:一是通过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具体文本的描述,能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形成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尤其对话语形成的缘由、话语路径、话语语境有一个学理性认识;二是把中央苏区的红色歌谣置于苏区社会语境中,分别从话语要素的大众化、核心话语的大众化、话语呈现的大众化三个维度对其话语构建的大众化特征进行探析;三是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构建成效及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进行归结。整篇论文构成,前置导言,尾置结语,正文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概述。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形成的基本状况进行历史考察,主要概述了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构建遵循的相关理论和涉及的相关重要概念。同时,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形成的缘由、语境、路径、内容、类型、进行了归结,整体了解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起始过程和特征。
第二章,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要素大众化。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要素的大众化特色进行研究。根据传统传播学观点,任何传播活动的开展都是遵循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路径传播、对谁传播、传播会产生什么效果的线性过程。基于此,本章系统考察了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渠道、话语对象、话语效果等五大要素呈现的大众化特色,以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向,以大众化话语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以及启蒙苏区人民群众的目的。
第三章,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大众化。即把中央苏区红色歌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置于土地革命背景中进行话语向度的构成分析,提炼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时代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相对应的工农话语、红军话语、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