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公民生态素养
培育体系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公民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推动者,其生态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公民生态素养涵涉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素养概念中对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这一综合能力的应然要求。作为个体的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通过对生态知识的掌握,明确关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关系的价值判断,形成践行生态行为的持续动力,进而确立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态度和情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自律自制自身行为,积极参与生态治理,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公民生态素养培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实践的生态发展、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剖析以及人类需要的生态维度等方面的系统论述,是培育公民生态素养的理论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强调了制度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手段、全民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公民生态素养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无贵贱”的生态认知观、“知足知止”“自奉俭约”的生态消费观和“取物顺时”“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观,是公民生态素养培育的有力文化支撑。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从控制自然、异化消费与经济理性的视角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形成适度消费和劳动幸福观、技术理性和尊重自然观、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相统一的生态意识是扭转生态危机的价值选择,提出以稳态经济、生态理性为核心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提供理论借鉴。
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共同体为基本目标,培育公民的生态价值判断能力和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目标统一性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使作为个体的公民能够运用生态知识、生态理论来评估和判断所面对的生态问题,结合自身诉求内在地形成生态动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指向,建立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能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断定,并导引自身行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应然要求,自觉养成生态习惯、主动表达生态诉求、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不断推动社会共同体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共同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共同体家园。
立足公民生态素养培育目标,围绕以生态环境现状为内容的生态认知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态思想为内容的生态理论培育、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容的生态情感培育、以履行生态责任为内容的生态意志培育以及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内容的生态行为培育,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学校培育阵地、社会参与平台和家庭日常培育为支撑的公民生态素养培育的当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