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阳和汤
阴寒证
经典名方
考证
现代应用
关键信息
摘要:
该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阳和汤的方名与出处、方剂组成衍变、剂量衍变、基原与炮制、服用方法、古籍中的功能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信息进行了一系列考证。阳和汤最早记载于清代汪昂的《本草易读》中。该方除阳和汤外另有加味阳和汤、全生集阳和汤、真君阳和汤3个别名。古籍中共收集到4个版本的阳和汤,第1个版本是《本草易读》中鹿角胶、熟地黄、肉桂、干姜、麻黄5味药物版;第2个版本是《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7味药版,即在《本草易读》基础上改干姜为炮姜炭,并增加白芥子、甘草2味药,大多阳和汤均为此版本;第3个版本是《吴氏医方汇编》中的6味药版,即在《本草易读》基础上改干姜为炮姜炭,并添加白芥子;第4个版本是《医方絜度》中的6味药版,即在《本草易读》基础上改干姜为炮姜,同时添加炙甘草。经考证,《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药物的剂量折合成现代剂量为熟地黄37.3 g、麻黄1.87 g、鹿角胶11.19 g、白芥子7.46 g、肉桂3.73 g、甘草3.73 g、炮姜炭1.87 g。上述药物的基原均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致。熟地黄的炮制规格为蒸法,炮姜炭为姜炭,白芥子为炒白芥子,其余药物均为生品。煎服方法采用与之时间相近的《重楼玉钥》中的煎服方法进行考证,建议上药加水600 mL,煎至100 mL,饭后30 min温服。每服1剂,建议结合临床实际,日1~3剂遵医嘱使用。古代应用中所涉及的疾病包括骨科、皮肤科、妇科等11个科室的42种疾病,以阴寒之证为主。而现代研究所涉及的疾病也包括骨科、妇产科、肿瘤科等10个科室的148种相关疾病,与古籍相一致。近年来阳和汤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成骨细胞、压疮、恶性肿瘤、创面愈合、中药熏洗等10余个领域,应用广泛。阳和汤方剂组成合理,基原、炮制与煎服方法明确,临床应用广泛,适合进行全面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