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传播
非遗保护
中渡百家宴
民俗文化
商业化与传承
摘要:
百家宴作为中渡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当地居民用以维系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特有方式。随着其被列入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渡百家宴这一传统民俗逐渐从纯粹的日常生活领域扩展为具有经济与社会交往双重属性的公共文化。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消费以及新的传播媒介等要素共同塑造了百家宴活动的新空间。
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框架,对中渡百家宴中的建筑、娱乐表演、餐饮消费和主客互动等空间中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考察;对物质空间中百家宴的政策和产业形态的空间变化、精神空间中的娱乐和文化属性的提升,以及社会空间中如何借助新媒体重塑中渡百家宴的空间想象与认同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渡古镇内部分散的建筑场所通过线性的街道,相互连接成为具有百家宴特定活动展演功能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中渡也在积极地塑造地方民俗文化展演空间,又通过文化空间赋予了中渡百家宴相应的商业价值,百家宴的美食符号也通过文化的包装成为游客消费的商品。当新媒介入场,百家宴空间中的信息开始“流动”,游客和居民与百家宴空间的关系网络逐渐清晰。在新政策和新媒体的加持下,中渡百家宴的线下活动空间与线上网络空间逐渐融合,游客在线下参与中渡百家宴活动的同时也同步进行着线上的信息传播。
伴随着活动空间的拓展,中渡百家宴也接续成为人与人、人与空间交往的载体。地方政府、社会资源、游客个体和本地居民构成了中渡百家宴空间传播与变迁的多元主体,地方政府是百家宴活动内容生产的主导,社会资源对空间内容进行塑造与拓展,再由游客对百家宴空间内容进行诠释和重新转译,而当地居民也在空间的生产与变迁中完成了从参与者到传播者的身份转换。此外,中渡百家宴在多方权利因素的介入下,不断将百家宴的空间资源转换为消费品,但仍然存在传播渠道利用率低,商业空间缺乏创新的发展困境,并且在传播、商业、传承三个方面似乎没有找到相应的平衡点,出现百家宴传承空间不断被挤压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最后从空间和非遗保护的角度对中渡百家宴的空间发展问题做了回应,认为中渡百家宴需要保持民居、民俗、日常生活共存的生活性保护空间,建设多渠道的百家宴传播融合体系,同时优化百家宴的传承与发展机制,共同推动中渡百家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