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广西民俗文化
媒介记忆
民族志影片
建构
摘要:
近五年来,民族志电影在广西得到了推广和传播。广西以多民族聚居的特色而闻名,除了汉族外,还有11个世居的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在历史传统、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审美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它们各自展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多元的文化特性。正是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广西民族志影片应运而生,它记录并传承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民族志影片作为一种媒介文本,如何立足于当下实现对记忆的呈现与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在对民俗文化的呈现中,媒介无疑是记录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广西民俗文化的历史演进为线索,采用媒介记忆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旨在深入解析一个核心问题:即通过影像媒介,广西各地民俗文化的媒介记忆是如何被构建和呈现的?影像媒介建构了广西各地民俗媒介记忆的什么内容?在构建广西民俗记忆的框架中,以广西民族志影展为代表的影像记忆平台,集纳了不同地域对民俗的独特记忆,助推了各类民俗活动的蓬勃发展。这些记忆内容,既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价值与信仰,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刻铭记。因此,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系统梳理了2013至2022年间广西民族志影展中涉及广西民俗的影像资料,以期揭示影像媒介在构建广西民俗媒介记忆方面的作用与机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民俗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媒介记忆理论与广西民俗影像研究,并界定了媒介记忆、广西民俗文化等相关概念。除此之外,还从影片叙事和视听语言角度探讨了广西民族志影片对民俗的媒介记忆呈现。接着,聚焦于广西民族志影片对民俗的文化记忆建构,包括起源、场景与国家化建构。随后,从民俗仪式、节日庆典及民族身份三个方面论述了影片对民俗的集体记忆建构。最后,针对广西民族志影片在建构民俗文化记忆中的代际传承等问题,提出了民族志影片创作与传播以及媒介记忆维护和传承的具体建议。
研究发现,媒介的长期记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具有持久性、潜在性和累积性。在物质层面,它将媒介产品转化为历史档案,展现其社会价值。在精神层面,长期记忆整合了零散的记忆,构建了经验和理论框架,丰富了认知结构。早期社会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精神统一性,具有强大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了规范象征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驯化”,转向了现代文明,隐匿的生活准则和价值理念随之凸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最后,媒介所塑造的核心记忆体现了媒体组织者和从业者的智慧。在影像化时代,多方共同参与民俗传播,对传承的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少数民族创新性地继承了文化基因,这些基因象征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