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文化
基层治理
政策评估
摘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民俗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花爆竹燃放作为我国存续上千年的传统民俗,正处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阶段,我国对烟花爆竹燃放习俗的治理也历时已久,但始终未能对其实现良性治理,长期处于“限燃”到“禁燃”,最终又实现“复燃”的治理轮回状态。四川省于2016年起也开始了历时8年的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燃治理,治理范围从大城市扩展到了基层的乡镇区域,强制性的治理手段也引发了基层治理中各主体的冲突与博弈。由此,对小城镇春节烟花爆竹禁燃治理进行研究,从微观视角探索禁燃治理的实践与发展过程,对于实现烟花爆竹燃放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四川省P区烟花爆竹禁燃政策发展历程,总结了小城镇烟花爆竹燃放的特征与有限禁燃治理时期的成效,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和博弈理论对P区春节全面禁燃烟花爆竹到全面复燃时期的民众、市场以及治理主体的行动进行了分析。春节期间全面禁燃的强制管控措施引发了居民的不满情绪,损害了合法烟花爆竹商家的利益,破坏了合法烟花爆竹市场的秩序,使得合法与非法市场主体通过熟人网络与基层共谋再次与治理者展开利益博弈;民众则依靠法不责众的心理、灵活的策略与治理者进行博弈行动,实现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节庆与祭祀燃放。民众、市场与政府三者的行动是一种零和博弈,使得政府必须调整政策,又导致了烟花爆竹的全面复燃,引发了对民众燃放行为和烟花爆竹非法市场的新一轮治理。
全面禁燃政策失败主要由于治理目标与治理价值、习俗发展的渐进性与治理手段的激进性之间产生了冲突,熟人关系网络以及基层共谋行为使得合法规范的市场难以形成,有限的治理能力无法对复杂的燃放习俗及花炮市场实现全面、有效治理,迫使治理最终通过政府调整禁燃政策达成三者间冲突的缓和。对此,本文提出了合理契合文化传统与民俗民意、落实各方治理主体权力与责任、完善基层服务组织与治理体系及打造特色民俗文化与创新空间的治理对策,以期实现对烟花爆竹燃放民俗及花炮市场的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