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遗产旅游活化
文化认同
社区归属感
价值共创
摘要: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生态格局逐渐演变,社会人文内涵愈发凸显,人们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感知。文化遗产是地区历史文明的载体,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映射,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遗产旅游活化作为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地区发展的有效形式方兴未艾。城市居民作为文化遗产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其地区旅游建设的参与意愿和行为能够有效传承民俗文化,推动共建主客共享的生态空间,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研究多以价值共创为底层逻辑,围绕游客探讨其态度和行为等对旅游发展的影响,鲜有研究从居民视角出发,以遗产旅游情境为前因变量,分析居民价值共创具体如何在情感驱动下触发。因此,有必要立足于遗产旅游地的社会背景分析旅游活化对居民价值共创的影响路径,以此推动城市的遗产活态传承与文化生态繁荣。
本文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为例,从居民视角出发,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社区参与和价值共创进行研究,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居民价值共创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明确了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在阐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保存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等,梳理归纳了国内外有关遗产旅游活化、文化认同、情感团结、社区归属感等研究文献,关注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夯实本研究的基础。
其次,构建了遗产旅游活化对居民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假设模型。模型纳入遗产旅游活化、情感团结、文化认同、社区归属感和价值共创五个潜变量,探索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完成社会参与的动态过程。一是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遗产旅游活化与居民价值共创的外部关联。二是引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讨居民文化认同(心理特质)与社区归属感(情感特质)在模型内部的链式中介作用。三是阐述社会交流中不同水平下情感团结的影响,以期全面深入厘清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遗产旅游发展与居民价值共创的联系。
再次,对居民价值共创的假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一是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成熟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选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多个典型的遗产文化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数据。二是借助SPSS和AMOS等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偏差检验、信效度检验、控制变量分析、模型拟合度检验和假设路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遗产旅游活化对居民价值共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遗产旅游活化水平越高,越能引发居民价值共创。文化认同和社区归属感在遗产旅游活化与居民价值共创之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情感团结能够调节这一链式中介作用的强度。
最后,分析了居民价值共创的实现路径。在得出主要结论和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设思路和实践对策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指出,第一,提升遗产旅游活化水平,保护遗产原真性,推进创意旅游。第二,开展城市多元文化活动,提升居民文化自信,增加社会福祉。第三,促进主客共享互动,增进情感联系,打造社会参与新局面。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文从文文化遗产旅游角角度出发,研究文遗产角对文人角的作用,在力求增进社区居民归属感、参与感与幸福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新的视角。(2)研究对象较为独特。本文定位于旅游目的地居民,研究当地旅游发展如何对居民社会参与造成影响,补充了以多元主体为特色的价值共创体系,为促成城市文化空间中和谐的主客关系提供创新指导。(3)理论模型较为创新。本文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语境中遗产旅游活化为前因变量,阐述特殊文化情景中居民社会参与过程,对文化认同、社区归属感分层次展开分析,建构的理论模型涉及心理认知和情感认知,具有一定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