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旅游
政策协同
政策演进
产业融合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结构升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社会对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乡村旅游是国内消费潜力最大,受益面最广的领域,其根植于农村生态、民俗文化及其他物质资源,涵盖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内容,已成为政府实现城乡需求互补、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我国乡村地域辽阔,各地旅游资源富有特色,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起步时间晚,蕴藏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西部崛起的新引擎,重庆市“大城市带大乡村”的地理格局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十三五期间,重庆市乡村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达到658亿。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下,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快完善乡村旅游政策体系,逐步将旅游建设为重庆市未来乡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梳理重庆市乡村旅游政策演进逻辑,分析各政策要素协同情况可为重庆市政府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接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乃至辐射带动其他西部省份的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对乡村旅游这一跨界政策的研究主要围绕政策执行优化、专项政策不足、政策影响因素和有效性等方面展开,较少涉及政策协同演进特征和地方性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综合重庆市乡村旅游政策的历史经验和当前协同效果预测未来政策制定方向。在产业融合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等指导下,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量化评分模型等对2008年以来重庆市乡村旅游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一方面根据政策演进历程划分乡村旅游政策发展阶段,通过各阶段关键词揭示政策热点演变趋势,剖析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另一方面从政策协同角度把握乡村旅游政策体系建设情况,借鉴现有研究构建“政策效力-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四维分析框架,并以量化赋值方式形成重庆市乡村旅游政策要素协同程度和阶段特征的综合测度。测量结果表明(1)重庆市乡村旅游政策效力与发文数量变化基本同步,整体呈现低位增长-高位波动-高位发展的阶段特征。(2)各部门协同发文的起步时间晚但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市政府、农业农村委、文旅委为核心的政策制定群。(3)长期关注一般性目标间的协同,各功能性目标中相对重视“建设旅游品牌”,突出旅游品牌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联动。(4)政府偏好以行政措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组合中行政措施和引导措施的协同水平最高。基于相关结论,十四五时期重庆将全面优化乡村旅游政策供给,从明确未来政策导向进行统筹谋划、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持续释放旅游综合效能、健全各部门协作机制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共同体、“软硬结合”提升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等方面出发建成重庆特色文旅品牌,推进乡村旅游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