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旅游劳工移民
地方依恋
主观幸福感
量表开发
西安回坊
摘要:
近年来,“流动性”与“地方”理论成为社会文化地理与旅游管理研究的热点命题,但以往该领域研究相对忽视了旅游劳工移民这一重要对象群体。西安回坊是我国典型的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劳工移民已经成为回坊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异地生存发展与地方融入状况亟需重视。回坊劳工移民群体的民族与宗教影响又为流动与本土、空间与地方、神圣与世俗的多元关系增添了复杂性,而上述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并未给出明确解答。为此,本文拟通过对西安回坊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初步说明旅游劳工移民群体与地方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指向与表现。希冀该选题在理论上可以充实完善“地方感”与“旅游幸福感”的理论体系,回应“地方感”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上为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和谐稳定发展,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等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综合运用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构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具体内容为:在理论基础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确定穆斯林劳工移民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维度,并设计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量表;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回收数据,而后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开发的科学可用性,并构建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理论模型;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规律,并从假设检验结果分析案例地旅游劳工移民真实的生活水平与情感状态。本文的研究结论具体如下.:(1)穆斯林劳工移民地方依恋的结构维度。研究发现,宗教信仰是同一民族群体地方性关联与身份认同的桥梁,在劳工移民异地生存发展与地方融入中充当着重要作用。同时,获取较高的经济报酬与享受便利的城市生活是劳工移民迁徙的直接目的。此外,劳工移民还具有更深层级的社交需求,新的社交关系建立主要基于同一店铺的同事关系与同一宗教信仰的群体身份认同。因此,物质依恋、社交依恋、宗教依恋是穆斯林劳工移民地方依恋的基本构成。基于理论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穆斯林劳工移民地方依恋测量量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其维度划分、信度与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形成具有11个题项,3个维度的稳定量表。(2)旅游劳工移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维度。本研究契合当代幸福感研究理论多元化的研究趋势,从幸福感的产生机制出发,结合人格理论与目标理论,得出旅游劳工移民群体主观幸福感是由人格特质和其在迁入地的生活实践所共同影响的。基于理论分析,本研究开发了《旅游劳工移民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其维度划分、信度与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形成具有22个题项,6个维度的稳定量表。并且,该量表脱离了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能够更广泛的适用于现代流动性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3)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劳工移民主观幸福感的每个构面都能受到地方依恋的积极作用。虽然有个别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但这却反映出了劳工移民在回坊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状况。由于旅游从业的限制,劳工移民工作繁忙,闲暇时间少,社交面窄,其物质需求与宗教信仰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相对的,劳工移民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最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地方特质出发,探究劳工移民的民族与宗教属性在其新的地方感建构中的作用,提出由宗教依恋、物质依恋、社交依恋组成的地方依恋三维架构,深化拓展旅游移民地方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2)从幸福感的产生机制出发,提出由胜任感、受他人认可度、价值追求、生活满意、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组成的旅游劳工移民主观幸福感结构维度,兼具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并且从身份认同出发考虑到了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丰富了劳工移民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内涵;(3)将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地方感概念与心理学中的主观幸福感概念联系起来,进行有益的学科交叉研究探索,揭示了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为劳工移民融入迁入地社会生活的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