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喀斯特槽谷
分类
DEM
地质基础
地貌形态
分形理论
摘要:
喀斯特石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石漠化治理工作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喀斯特槽谷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区域内自然背景复杂。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受构造控制,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侏罗山式褶皱形成于滑脱过程。因此,构造类型和岩性组合、地层结构对于喀斯特槽谷区的地貌形态及其对应的自然环境状况起着主导作用,而单一的石漠化治理模式遇到了许多问题,进行区域内的槽谷类型研究可以了解喀斯特槽谷的地质基础情况,从而为摸清喀斯特槽谷的自然背景情况,厘清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的差异服务,同时为该区域石漠化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为治理工作提供因地制宜的工作建议。喀斯特隔槽式槽谷区是喀斯特槽谷区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本文以其作为研究视角的着眼点,通过对该区域的类型研究,揭示喀斯特槽谷区地质基础和地貌形态的差异,从而为下一步该区域以及整个喀斯特槽谷区的类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地貌形态和岩性基础对于喀斯特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同时也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条件,本研究从地质基础着手,分析喀斯特隔槽式槽谷区的内部差异性,遵循形态相似性,成因一致性的基本分类原则,以褶皱的平面形态、构造类型、岩性组合和地层结构四个综合划分因素作为分类标准,以地质剖面线图件分析,区域地质状况归纳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喀斯特隔槽式槽谷区进行类型划分,为了分析各类型的地貌形态差异,选取类型典型区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利用分形理论,使用投影覆盖法对地貌形态特征进行验证;并透过对槽谷类型典型区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了解槽谷类型典型区的生态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内容如下:(1)提取典型喀斯特槽谷,以褶皱的平面形态、构造类型、岩性组合和地层结构四个综合划分因素,进行地质剖面线图件分析,对其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类,喀斯特槽谷可在大类上分为:寒武系白云岩核部槽谷、寒武系白云岩翼部槽谷、三叠系石灰岩核部槽谷、三叠系石灰岩翼部槽谷、二叠系石灰岩核部槽谷、奥陶系石灰岩核部槽谷、断层三叠系石灰岩核部槽谷;亚类上分为:寒武系连续型白云岩核部槽谷、寒武系连续型白云岩翼部槽谷、三叠系互层型纯碳酸盐岩核部槽谷、三叠系互层型纯碳酸盐岩翼部槽谷、三叠系夹层型次纯碳酸盐岩核部槽谷、三叠系夹层型次纯碳酸盐岩翼部槽谷、三叠系夹层型不纯碳酸盐岩核部槽谷、三叠系夹层型不纯碳酸盐岩翼部槽谷、二叠系连续型石灰岩核部槽谷、奥陶系连续型石灰岩核部槽谷。(2)选取五个槽谷类型典型区进行地貌形态分析,发现寒武系白云岩核部槽谷的地貌形态最为复杂多样,坡度、粗糙度最大,使用分形计算得到五个槽谷的分维值,分维值与五个典型槽谷的地貌形态特征基本一致。(3)选取三个槽谷类型典型区进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土壤分析结果凸显了三叠系地层的石灰岩核部槽谷的石灰土的分布与其母质关联极强的特点;三个槽谷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是在地理位置相临,气候条件相似的两个槽谷间也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