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源园区
藏原羚
微卫星标记技术
亲权鉴定
遗传多样性
摘要:
研究野生动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对于该物种种群的健康维持和长久繁衍具有重要意义。遗传多样性作为物种生存与进化的基础,能直接反映生物群体在应对环境变化时的适应潜力,而亲缘关系的研究聚焦于种群的社会结构和繁殖模式,旨在明晰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联系及动态变化,同时,还能够深入探究种群中是否存在近交情况。为了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个体间亲缘关系,本研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采集了24个藏原羚集群共149份新鲜粪便样品。利用MB066、HDZ8、HDZ496等8个微卫星位点探讨了该地区藏原羚种群遗传多样性,个体间亲缘关系及扩散行为。研究结果可为评估该地区内藏原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特征以及基因交流提供数据支持,并为藏原羚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K)为21.12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45,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2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08。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藏原羚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藏原羚种群的期望杂合度略高于观测杂合度,平均Fis值为0.103,表明种群中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
(2)在149份藏原羚粪便样品中共识别出36对亲子关系,其中,有16对亲子关系的双方个体位于同一集群内,其余20组构成亲子关系的两个个体分别位于不同集群。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集群间距离的增加会导致集群间的亲子对数量的减少,这说明藏原羚可能并无远距离迁移的习性。母女关系的亲缘系数较高(0.570±0.039),父子间平均亲缘系数为0.415±0.063。在群体组成中,雌性与其母系亲属的关联程度相较于雄性后代与父系亲属的关联程度会更加紧密,这可能与藏原羚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有关。
(3)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各集群间个体并未形成显著的遗传聚类(Fst=0.044),这表明长江源园区藏原羚种群内尚未产生遗传隔离屏障或者分化。105个样本被NJ树划分为4个群组,每群组都有来自于不同集群的个体组成。各组间的基因流(Nm)介于6.657~10.036,各组间平均基因流为7.998,表明这4组间存在着较频繁的个体交流扩散现象。
(4)使用分配检验在G1、G2、G3和G4共103个个体中,检测到32个扩散个体,占个体数的31%。这四组的个体扩散率分别为20%(4/20),39.13%(9/23),40%(10/25),25.71%(9/26),说明在这四组间藏原羚个体扩散都较为频繁。且在整个长江源园区藏原羚种群中,雌性和雄性个体均有扩散行为的发生,藏原羚个体的扩散行为并未表现出特定的性别偏倚性。
综上可知,长江源园区藏原羚种群展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且各集群间存在着频繁的基因交流,种群整体并未检测到遗传分化的情况。因此,未来对该区域内藏原羚的保护应着重聚焦于维持其现有遗传多样性水平与栖息地的完整性。比如,修建道路时需考虑建设野生动物通道,以保证藏原羚个体间的自由交流;由于本研究区域处于三江源国家公园边界,建议未来可加强人为活动管理,尽量避免非国家公园内的种群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