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他者”视角
对外汉语
旅游文化教学
上海地域文化
教学设计
摘要:
本文基于“他者”视角理论框架,构建上海地域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体系并进行实践验证。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旅游汉语教学、“他者”理论及地域文化教学研究动态,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等文件解析旅游汉语教学内涵与发展现状。聚焦上海地域特色,从文化资源独特性、教材开发基础、教学实践条件三个维度论证其教学可行性,对现有教材进行量化分析。创新性地通过You Tube、B站等平台挖掘外籍博主上海旅游短视频素材了解外籍人士在沪旅游的偏好,并对国际学生发布问卷调查,发现国际学生偏好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的景点。基于此,构建“双维度三层次性”教学设计模型,以“他者”视角为研究创新切入点,横向维度通过整合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认知培养,纵向维度贯通“文化感知-阐释-反思”认知路径,结合案例教学法、文化体验活动等多元方法,进行实践教学。
本研究将上海师范大学高级汉语班语言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尝试将“他者”视角运用于中国概况课“旅游文化”板块,将“他者”视角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设计工具,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对留学生上海地域旅游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学习效果测评等进行综合设计,带领学生完成“感知、阐释、反思”这三项层级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相应的语言与文化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为留学生地域旅游文化课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之处,增添新的教学活力。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旅游汉语研究、“他者”视角研究和对外汉语地域文化教学研究三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对上海作为地域性旅游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理论分析。首先,是根据几个指导性大纲提炼出与旅游汉语相关的内容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旅游汉语的内涵,再介绍旅游汉语的教学现状和特点,从而作为旅游汉语文化教学的理论支撑。其次,再分析在以上海作为地域性旅游汉语文化课程教学对象的优势和可行性,最后是分析现有关于上海旅游汉语的教材,将这些教材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在这些教材中上海的游玩景点、语法词汇以及文化点的安排和占比,吸收里面的可取之处。
第三章是对外国人“他者”视角下的上海进行内容分析,首先阐明“他者”的概念以及理论依据,再对“他者”视角运用于国际中文教育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最后对平台上受欢迎的外国人在沪旅游视频和图文进行搜集和解析,了解外国人来沪旅游的路线规划、景点和美食选择的偏好,是否具有人文历史气息的景点,对上海独特的沪文化是否感兴趣等。此外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实际在上海旅游的路线和兴趣选择。
第四章是中国文化概况课“旅游文化”板块在“他者”视角下的总体设计,在对国际学生进行关于旅游文化课教学需求的调查问卷基础上,详细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步骤,对中国文化概况课“旅游文化”板块在他者视角下进行总体设计。
第五章是“他者”视角应用于中国文化概况课“旅游文化”板块的教学实践,本章节则需要根据新改编的内容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后进行实际课堂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及访谈,并对检测文本和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他者”视角对旅游汉语教学的启发与思考针对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化的建议,进行教学反思并据此改进。
第六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