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供需
空间结构
星级农家乐
重庆市
摘要: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等多重宏观背景叠加下,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业是适应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产品。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决策行为,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和旅游发展格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更符合旅游者的期待,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当前,重庆市乡村旅游业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多重机遇,从空间视域下探寻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特征,有助于重庆市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如何从空间视域下优化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格局”这一核心问题,采用统计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等方法,以重庆市星级农家乐和重庆市镇街级旅游客源地人口数作为重庆市乡村旅游供给和需求要素的表征,分析其空间特征,再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模型量化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联系强度,分析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重庆市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自相关性。整体呈现“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形成密集带;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存在高密度核心点。高星级农家乐分布密度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形成“Y状”聚集,城口县形成高星级农家乐密集带,其他区县高星级农家乐则少量散状分布。整体热点呈渝东南、东北部热,主城新区冷的态势。(2)重庆市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重心偏离几何重心,人口分布处于高度不均衡状态,存在明显的人口主要聚集区,中心城区及主城新区的部分镇街人口密度高,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重庆市镇街级旅游客源地的人口热点区集中在重庆市中心城区,且镇街级旅游客源地人口密度呈现强集聚分布特征与空间正相关性。(3)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联系强度在不同时间阻抗下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空间聚集态势。随着时间阻抗的增加,空间作用域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空间格局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机会累积作用下更多的乡村旅游供给可辐射到更多的潜在客源;但在空间竞争的作用下,旅游供需比因距离衰减的影响逐渐降低,导致乡村旅游的供需联系强度也下降,客源地之间联系强度的差距缩小,空间的分异性也减弱。(4)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状况区域差异显著,在空间上尚未协调。乡村旅游供需的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资源正指向和人口逆指向,高星级农家乐密集的区域供需联系强度较高,人口稠密区供需联系强度较低;但多数客源密集地区缺少高星级农家乐,高星级农家乐又因为交通原因未能紧密联系旅游市场,乡村旅游供需存在错配现象。交通条件、星级农家乐供给能力、人口规模等因素对旅游供需状况的空间格局都具有较大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及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为有效应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不平衡态势,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供需空间优化从供给有效性、需求提升和供需联系强度3方面提出如下建议:(1)提升政府管理培育水平,做大供给总量。供给水平是供需优化策略的关键内容,要全面强化星级农家乐的培育,开展申报辅导,配套积极引导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做大星级农家乐供给总量,提升乡村旅游供给水平。(2)着力优化空间结构,强化重点地区布局。结合当前空间错配情况,做好专项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做好重庆星级农家乐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着重强化中心城区、主城新区的星级农家乐建设,差异化打造区县特色星级农家乐集群。(3)提升行业治理效能,提升供给质量。推动行业自治协会的建设,提升日常治理水平,积极引入智力赋能,重视高星级农家乐对供需联系强度的重要影响,做好项目培优,创新经营模式和主体,着力推动高星级农家乐的创建。(4)加强政策驱动,释放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潜力。多措并举,统筹提升居民休闲消费水平和乡村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推行2.5天休假制度等方式,增加居民闲暇时光,扩大消费惠民力度,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和消费奖励,促进居民休闲消费意识能力的提升,推动以全局旅游为引领的乡村旅游消费环境改善。(5)统筹交通设施建设,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重视交通对乡村旅游供需联系强度的影响作用,优化乡村旅游通道,做好重庆市星级农家乐“多中心”的交通辐射网络建设,提升交通方式的多元化、便捷化程度,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6)提升宣传营销水平,增强供需联系强度。着力以信息手段解决重庆乡村旅游供需错配问题,优化提升宣传营销工作,集聚内容供给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培育,贯通宣传营销渠道,重视大型活动、旅行社和互联网的营销作用,充分挖掘星级农家乐的供给能力和旅游者需求,努力做好创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