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陂区
旅游景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遥感生态指数
摘要:
武汉市黄陂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武汉城区中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黄陂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受到极大重视。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土地利用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带动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出现景区植被退化、水域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黄陂区景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评价,对于土地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有利于了解目前黄陂区景区发展的现状,为后续的开发提供建议对策。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武汉市黄陂区重点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下载并处理旅游景区的遥感影像,通过景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速度变化以及转移矩阵探究旅游景区用地时空格局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四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研究黄陂区旅游景区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最后,针对黄陂区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角度,为景区如何进行规划开发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黄陂区旅游景区土地类型主要是林地,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最少。20年间,林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大,主要由耕地转入。研究期内黄陂区旅游景区四种土地类型均有转入与转出,建设用地整体转入量大于转出量,主要是耕地转入;林地和耕地两者之间互相转移较为频繁;水体转入量与转出量排名最低,表现较为稳定。不同景区根据旅游资源依托的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有所差别。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水体、耕地土地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1.73和-1.26,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较快,此外耕地单一动态度值为负,面积近20年从170.81km2下降到127.88km2。其余景区均是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最大,符合旅游业发展情况。
(2)通过研究发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的四个指标中,绿度、湿度对生态环境效应是正向作用,干度和热度对生态环境效应是负向作用。2000-2020年间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RSEI从0.5980上升至0.6656,生态质量好的区域集中于景区西部、木兰山和木兰胜天。木兰湖旅游度假区RSEI指标从2000年0.5588下降到2020年的0.4882,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夏家寺水库周围。此外,其他6个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总体变好趋势。
(3)将黄陂区旅游景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结果划分为显著退化区、轻微退化区、稳定区、轻微改善区和显著改善区。黄陂区旅游景区整体RSEI的变化以轻微改善区为主,其次是稳定区。黄陂区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尤其是融合型旅游业态有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4)不同用地类型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的联系,轻微退化区和显著退化区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以及被水体冲刷过的耕地与林地,轻微改善区与显著改善区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的林地类型,稳定区主要集中在土地类型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林地和耕地类型。
(5)近20年,黄陂区旅游开发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景区土地利用复合功能并不显著;2)生态型湖泊景区水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黄陂区旅游景区综合开发水平有待提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改善对策:1)加强景区土地利用复合功能,助推景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分级治理生态型湖泊旅游景区,助力景区水生环境质量修复;3)促进旅游业融合业态发展、打造旅游景区合作产业链;4)开发景区土地储备资源,创新旅游新业态用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