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旅游
结构方程模型
扎根理论
动力机制
乡村振兴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成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中,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生态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及半农半牧乡村形态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具有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乡村旅游成为青海省农牧区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如何助推高原乡村振兴,助推动力因素有哪些,动力机制又是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既是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此,论文采用“一般——个别”演绎法,通过构建农牧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青海省农牧区旅游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查青海农牧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运用扎根理论对青海典型农牧区乡村苏吉湾村和东旭村进行个案研究,进一步验证所构建模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提出青海农牧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频度统计及特尔斐法构建了农牧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预调研分析、优化后最终形成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环境建设、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乡村管理水平、乡村旅游民生发展5个维度及35个二级指标,大样本数据检验显示量表体系稳定性良好。(2)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文章构建了农牧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模型,模型运行显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呈正向显著影响。研究发现青海农牧区乡村旅游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首要推动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力最弱,乡村旅游管理水平与文化建设推动作用处于相同水平。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旅游民生发展具有显著正效应;乡村旅游环境建设对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具有正向影响;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具有显著影响。观测变量中农牧副产品销售、生态环保意识、本土文化认同、乡村管理人才及交通便捷程度5个变量推动乡村振兴作用明显。(3)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青海农牧区苏吉湾村和东旭村的个案研究发现,青海农牧区乡村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推动乡村整体发展,乡村旅游环境、文化、民生相互促进乡村均衡发展,乡村旅游管理与乡村旅游经济的交互作用引起多路径乡村振兴,但乡村旅游产业化不足,削弱了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力。(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扎根理论个案研究对比发现,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研究结果较为吻合,但扎根理论更深刻揭示了难以量化的政策支持因素的动力,有效弥补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中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强了模型理论科学性。(5)提出青海农牧区乡村旅游发展建议,即持续发挥政府引导乡村旅游助推乡村发展的效能,注重乡村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应,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本文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进行了创新,研究中采用演绎法,将结构方程模型与扎根理论研究相结合,实现由一般到个别,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分析和解决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关系问题。研究视角上,从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分析与扎根理论检验。本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农牧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