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级景区
时空演变
可达性分析
路线设计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增大,旅游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A级景区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物质载体和条件,其空间分布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及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有利于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资源配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竞争力。重庆市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基于重庆市2001—2020年景区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分别数量、级别、类别对A级景区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OD成本矩阵和栅格成本距离进行可达性分析;根据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研究结果进行针对性旅游线路设计,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从不同区域、级别、类型对景区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A级景区数量、级别呈不均匀阶段性增长,类型多样化发展但区域差异显著,具体如下:(1)景区数量随时间演变分为起步(2001—2005年)、发展(2006—2011年)和快速发展(2012—2020年)阶段。(2)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发展相对较慢。(3)类别以文博院馆和自然风光类为主,占比18.32%和32.44%,乡村田园类景区增长趋势较快。(4)级别以4A、3A、2A级景区为主,占比46.18%、30.92%和14.63%,5A和1A级景区增加缓慢。(2)运用多种方法及模型对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A级景区空间分布均由分散转为集聚型,呈现快速极化和缓慢扩散的集中圈层式发展格局,且各区县分布趋于均匀,具体如下:(1)在不同区域、级别和类别上均经历了从“分散—随机—集聚”空间演化过程。重庆市总体最邻近指数值由8.25降到0.612再降为0.520;主城都市区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最邻近指数均不断下降,前者三阶段依次为2.62、1.02、0.68,后者由2011年的2.03降为2020年的0.70。(2)景区呈“一区一圈两带”聚集扩张的圈层式发展格局。2001年,景区核密度仅0.00003个/km2,分布在两个密集区;2011年核密度值在0~0.0082个/km2,以主城九区为核心,周围圈层区县开始显现聚集趋势;2020年核密度值在0.0002~0.0162个/km2,基本形成“一区一圈两带”格局,并由“多心”转向“一心多片”分布发展。(3)景区分布呈现程度逐渐减弱的集中趋势,各区县分布趋于均匀。(4)分布中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呈快速极化和缓慢扩散的扩张且集聚的圈层式发展,呈现“依山”、“靠水”、“集城”和“沿线”特征。(3)运用Arc GIS软件模拟数据和高德API实时数据构建OD成本距离可达性模型,采用累积耗费距离算法计算栅格成本距离,进行景区可达性测度,结果具体如下:(1)基于软件模拟数据分析:2016年景区可达性值介于1.99h—7.57h,均值为3.27h,2020年可达性值介于1.64h—6.12h,均值为2.67h。(2)基于高德API数据计算结果:2020年景区可达性值介于1.03h—7.08h之间,均值为3.23h,极差6.87倍。(3)基于栅格成本加权距离分析,2016和2020年A级景区的服务范围均以15、30和45分钟三个时间段为主,时间段总占比分别达87.78%和90.6%,覆盖面积除15分钟增加外,其余各时段均减少,以45和60分钟为主,分别下降了3.41%和1.90%,景区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可达性上升。(4)综合来看:可达性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主城都市区优于渝东北以及渝东南地区;3A、4A级优于2A、5A级景区;人文类景区优于自然类景区;95%以上软件模拟数据可达性优于高德API数据可达性。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具有显著经济和交通指向性。(4)针对景区分布以及可达性研究结果,从“一区两群”、不同时长、受众人群、典型类别、轨道交通五个方面对A级景区进行主要旅游线路设计,共得出12条旅游路线,为游客选择和旅行社出行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