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黄瓜山村
主客地方感
可持续发展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众多乡村旅游地仍然面临经济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抓住人这一关键点,在乡村旅游地,重点需关注作为主体的村民与作为客体的游客。地方感,一种人与地方之间形成的特定情感联结,能够影响人的对地方的态度与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遵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思路,以地方感理论为研究基础,黄瓜山村为研究区域,探讨三个内容: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对黄瓜山村主客地方感的内涵进行定性分析;其次,以定性分析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为支撑,设计主客地方感量表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黄瓜山村主客地方感的影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在研究的结果之上,提出乡村旅游地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丰富了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扩充了地方感的研究范畴。主要结论如下:(1)主客地方感内涵存在差异。村民地方感构成维度为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游客地方感构成维度为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前者强调对乡村的生存与精神需要,后者强调对乡村的旅游需要。同时,在地方感形成过程中,村民更关注乡村的发展水平,游客更关注乡村的乡村性与互动性。(2)村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水平会正向影响村民的扎根意愿,旅游发展水平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游客地方感与地方互动会正向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地方互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3)提出“地方感强度识别——区分组合类型——确定发展策略——进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径,通过地方感强度识别,按组合类型将乡村旅游地分为“高—高型”乡村旅游地、“高—低”型乡村旅游地(村民地方感高而游客地方感低)、“低—高”型乡村旅游地(村民地方感低而游客地方感高)、“低—低”型乡村旅游地,对于不同地方感组合类型的旅游地采取不同组合的措施,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