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学概论
现代教育
外来影响
纯文学
典型性格
摘要:
作为中国文艺学学科建制基石的“文学概论”,是当今大学中文系一年级仍然开设和教授着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为了革新课程内容,许多学者仍不断在编撰《文学概论》教材。自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教材不下200本,但现实中未见有积极的、强烈的回应。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寻根问底。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历史资料的耙梳中,回顾、整理作为文艺学经典表述方式的文学概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本文试图还原历史文化语境,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新式教育和译界兴起的背景下,把握文学概论发端发展的主要脉络,指出文学概论作为文艺学学科的基石,能提供给学界哪些鲜活的理论资源?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寻找现代文论演变的历史轨迹。在整体文化的变迁中,在新式大
学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找寻文学概论课程设置发韧之初的概况和轨迹,揭示
传统文论是如何在大文化环境中不断演化为现代文学概论的。
第二章探讨西方文学概论的引入路径及其影响。众所周知,“文学概论”
不是土生土长的“国货”,它是伴随着西方文化、文学的引进和介绍而出现
的。虽然文学理论中国古己有之。但作为现代形态的基础性“文学概论”,
却是伴随着外来文学概论的翻译而诞生的。其中以日本本间久雄的《新文学
概论》、美国亨德的《文学概论》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之后中国文化界人
士大量编撰出版《文学概论》书籍,一时间形成了出版的热点。外来文学概
论的译介,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知识资源、理
论范畴和体例框架。
第三章中国现代本土文学概论的生成及其演化。我国学者早期撰写的文
学概论,模式有三:一是照搬西方体例、“西装革履“式的文学概论模式;
二是传统文论的改良模式,以“长袍马褂”形象出现;三是“普罗列塔利亚”
的文学概论模式。30年代末期之后,第一和第三两种模式揉合在一起,到50
年代初期接受前苏联文论模式前,形成了现代文学概论的主流。第二种模式
在演化的过程中,声音渐趋微弱,以致消失。
第四章是关于文学观念变迁的两个个案研究。描述中国接受外来文化影
响过程中,在形而上的思辨和本质主义的追问中,如何形成现代文学概论范
畴、体例的。这一章主要在观念和问题的横向把握中,以“纯文学”、“典型
形象”为个案,反思有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