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文学地理学
汉英翻译
历史文本
摘要:
本文为一篇汉英翻译报告,原文本选段取自于文学地理学专家曾大兴教授的书籍《文学地理学概论》。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历史类文本,在语言层面上,该书作者大量引用了古典古籍,文中出现了许多典籍与诗词的书名和作品名,以及各类文言文句式;在文化层面上,文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符号,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在交际层面,该书主要目的是向有志于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国外读者提供介绍文学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
译者使用了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指导翻译活动,采用“三维转换”的视角来进行翻译实践,并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复盘。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要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的适应性转换,以达到适应文本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语言维度,译者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以便在没有信息丢失的情况下,保留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文化维度,译者关注源语和目的语在文化上的差异,运用了增译和加注释的方法,帮助读者理清文章内容。在交际维度,译者着重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通过增添主语、转译和省略的方法,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顺利识别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篇翻译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了翻译任务,包括翻译项目来源、翻译项目的要求,以及翻译项目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的准备过程,包括原文本的特征分析、平行文本的搜集、翻译工具的选取和翻译理论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为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对应的案例分析,在描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对译文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是对笔者对此次项目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以及来自于客户的评价。
综上所述,译者确定使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进而对《文学地理学概论》进行了翻译。译者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总结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旨在为今后历史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理论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