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词义
引申线索
引申方向
引申义
摘要: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