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文字
古代汉语
《说文》学史
摘要:
清代是中国“说文学”研究史上的最高峰。毛际盛著有《说文述谊》和《说文新附通谊》,是清代较早研究《说文》并写有专著的说文学家。《说文述谊》的主要内容是校勘《说文》,指明许慎对文字说解的来源依据并补充例证,辨析文字通假,探求经典正字和沟通字际关系;对其师钱大昕的《说文》研究成果尤其是“经字”问题进行传承、疏证、补充和修正。(说文新附通谊》的主要内容是对徐铉新附新补字中义可旁通者进行疏通证明,并纠正徐氏新附新补字之失,也有记载传承钱师之说。\n 毛际盛的《说文述谊》成稿在钱大昕的{说文答问》之前,《说文新附通谊》是研究《说文》新附新补字的第一部专著,毛际盛是传承发展钱大昕“说文学”的第一人。著名的《说文》“连篆读”义例是钱大听和毛际盛共同的发现,最早应是见于毛际盛的{说文述谊》。在对钱大昕列举的“经字”进行疏证方面,毛际盛的疏证有些和后来的薛传均的相同,有些则可以与薛传均的《说文答问疏证》互为补充,有些也能纠薛氏之失。毛际盛最早对《说文》新附字进行具体考证,有些考证,相比后来钮树玉《说文新附考》,亦有可资借鉴之处。在《说文》校勘上,《述谊》亦十分精确,多与后来的《段注》相同,于不同处或能补其不足。\n 毛际盛治学严谨,注疏《说文》言必有据,不妄下断语,于不知处能勇于缺疑,不逞臆说,尊崇其师和权威但能做到不盲从,敢于提出己见。在研究方法上,博引古籍,疏通证明;经传古籍互勘,广搜异文,辨正俗,明通假,沟通字际关系。毛际盛的“说文学”研究学有渊源,自成一系,钱大昕、毛际盛、毛岳生和王宗涑师徒四人在研究《说文》上一脉相承。毛际盛研究《说文》通经实用的目的明确,专题研究意识鲜明,其研究内容和领域具有专题性和系统性,相比之后来的钮树玉、郑珍,薛传均、陈寿祺等人的研究无疑具有首创性。研究清代的《说文》学史,对于像毛际盛这样鲜为人知却实有一定成就和地位的学者应当给予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