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代汉语
亲属关系
隐喻表达
认知文化
概念整合
社会政治结构
摘要:
本研究以Mark Turner的亲属关系隐喻观、概念整合理论(CBT)以及认知社会语言学文化模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与“之父”、“之母”和“之父母”相关的古代汉语语料进行了认知和文化分析,探讨古代汉语亲属关系隐喻的形成、运作和阐释的方法,试图实现对隐喻由文本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全面分析。首先对所获取语料进行MIPVU方法标注,对筛选出的隐喻表达进行分组,确定研究重点是表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古汉语隐喻。进而在Mark Turner的亲属关系隐喻观的框架下对所选隐喻进行初步分析,找出汉语语料中隐喻的特性所在。之后在CBT理论的指导下,对隐喻的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进行罗列与解读,最后由文化模式理论的分析试图得出影响汉语中独特隐喻表达的社会文化动因。研究发现,表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之-”字结构古代汉语亲属关系隐喻中存在着不同于英语亲属关系隐喻的形成动因,其运作机制可以在概念整合理论中找到合理解释,即社会政治结构中诸如“天子”、“法”等实体与“父”、“母”或“父母”的概念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亲属关系隐喻。文化模式理论框架下的分析则表明,对以“父”、“母”和“父母”这三个亲属关系关键词所构成的、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相关的隐喻的阐释可能受到来自文化研究学者提出的“家国同构”文化模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特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