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人祸因素
自然灾害书写
摘要:
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社会极度动荡不安,自然灾害、军阀混战、横征暴敛、贪污腐败、民智低下等天灾人祸持续不断,民众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载体,现代文学没有停止对自然灾害中人祸因素的关注,不仅继承了古代文学批判人祸因素的传统,还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思考自然灾害中的人祸因素,赋予人祸因素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论文第一章梳理中国现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中人祸因素的具体呈现,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部分,其中政治层面的人祸因素包括连年军阀混战和政治腐败,导致政府忽视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经济层面的人祸因素包括地主商人和资本主义对小农经济的剥削和侵略,削弱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文化层面的人祸因素则是由人性扭曲和愚昧思想引发的失智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加重灾情。对自然灾害中人祸因素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论文第二章借助典型作品分析不同类型人祸因素的独特内涵。丁玲的《水》通过设置对立的身份划分和激烈的阶级矛盾,揭露了残忍的阶级压迫,体现了作家自觉的革命意识和强烈的政治激情;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刻画了凋敝衰败的乡村图景和唯利是图的地主群像,揭露了乡村绅士阶层在经济危机中扭曲的人性和困顿的生活,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剖析;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则展现了荒诞色彩、厚重的历史感和怀乡情绪,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批判和对生命的关怀。第三章结合作家对人祸问题的思考,分析作品涵盖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文学角度看,作家通过书写自然灾害中的人祸因素,深刻展现了文学对灾难性事件中个体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关怀,成为建构“灾害文化”的重要话语资源,促使人类反思灾害,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从社会角度看,自然灾害中人祸因素的出现警示人们及时反思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生态文明、修复心灵创伤、树立防灾意识,最终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