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火车书写
风景
车厢社会
现代性
摘要:
火车自出现在中国大地起就备受争议,它不仅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列强入侵的象征。火车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作家们敏感的神经,火车经由作家的思考与想象进入到了文学文本之中。作家通过对火车及其相关事物的书写,传达自身情感与价值观,抒发自身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索。本文在涉及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对综合的视野下对现代文学中的火车书写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挖掘其深层意义与价值。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具体火车意象为主线,发掘火车这一物质实体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的新“风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日新月异,需要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去书写新的社会,新的文学形式也亟需新的意象来作为载体,火车意象应运而生。火车这一新鲜事物成为了新的文学意象出现在了文学文本中,汽笛声、铁轨、月台等与火车相关的物质意象,以及高速行驶的火车带来的新的时空体验与心理变化都激发了作家的情感流动与创作灵感。第二章主要分析火车书写的中的车厢社会,火车车厢作为社会的缩影出现在了作家的笔下,车厢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发生场所,不同性别、职业、种族、民族、阶级的人同处于这个新型的公共空间中,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被火车上的观察者所记录下,由此阐发出一些对于社会的思考。第三章从火车书写的文本形式入手,试图阐明火车的出现不仅使文本内容发生了某些变化,也使得文本的叙事空间发生了一些改变。火车车厢的公共性质使得乘客全程都处于“看与被看”的状态下,作家们在文本中也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了“看与被看”的视角进行火车书写。而且,火车的速度以及与外界的距离等对于文本的节奏韵律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第四章探究火车书写的历史内涵,分析作为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象征的火车,天然的具有殖民性、现代性双重性质。火车在推动中国社会城镇化、现代化的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中国的乡土空间。现代作家对火车的书写一方面体现出了对现代物质文明的肯定,一方面也在批判人性的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