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面志》
奥博利·比亚兹莱
中国现代文学
主动化选择
创造性变异
摘要:
《黄面志》(The Yellow Book)自1894年4月创刊至1897年春季停刊,出版了十三期,前后仅持续四年。期刊存在的历史虽短,却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英国乃至世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坛的重要导向之一。“五四”时期,《黄面志》被学者介绍到中国,从而在中国掀起一阵“颓废唯美”之风。国内学者对《黄面志》代表作家作品进行积极的翻译与推介,“黄面志”作家群对中国现代作家群在写作风格和艺术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期刊的艺术形式以及美编比亚兹莱的画作也引起许多刊物和学者的模仿,可见,《黄面志》与中国现代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国内学人对《黄面志》并非全盘吸收,一部分中国现代作家作为接受主体在思想倾向、文艺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契合社会时代与个性化特征的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变异。然而,国内外学者过多从视觉方面研究该刊物的艺术特色,更准确地说,他们的关注点在比亚兹莱身上。实际上,《黄面志》是文本与图像结合的综合性刊物,每期的插图占据的篇幅不到十分之一,而且里面不仅包含比亚兹莱的画作,还有当时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插图与刊文皆为该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从视觉层面解读不免具有以偏概全之嫌。中国现代作家面对异质的西方文化必然会根据本土的社会历史语境,同时结合自身的文艺理念与艺术风格做出主动筛选与改造,从而实现“破旧立新”的时代要求。因而,本文整体上从思想内容与视觉艺术两大部分较为全面地建构有关《黄面志》这一刊物的基本认知,同时对照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对其做出的主动选择和创新性成果,既还原了《黄面志》的基本面貌,补白学界对《黄面志》整体研究的欠缺;又深入研究该刊物与中国现代文坛的多重关联,这对推动中英文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总体风貌、思想倾向、视觉艺术和作家之间具体影响与变异四个方面展现《黄面志》的基本特征,《黄面志》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联系,以及中国学者对其做出的吸纳与转化。第一章廓清《黄面志》的基本面貌,展现期刊的独特性,并且从时代背景与创刊目的两方面探究《黄面志》“诞生”的思想文化土壤,为下文的论述做好铺垫。第二章深度研究前四期《黄面志》的思想倾向,根据刊发的作品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1、审视黑暗混乱的真实时代。聚焦时代大环境,批判了嗜血的战争与动荡的政治;聚焦底层小人物生活,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同时,作家理性分析了时代新现象,塑造了新时代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既有复杂矛盾的时代冲突,也有突破常规的先进思想。2、展现道德与欲望交织的精神苦闷,“黄面志”作家群视点内转,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类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真实还原了世纪末的社会心理。3、用浪漫幻想“规避”现实生活,现实的失望使得人们耽于过去的美好生活,从本质上看,这无疑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之举。4、重新寻找精神救赎之路。“黄面志”作家群毫不顾忌地吟咏爱情,超然面对死亡,坚定神圣的宗教传统,以填补信仰失落的缺口,实现精神救赎。第三章为作家之间的具体影响与变异研究,从“黄面志”作家群和中国现代作家中选择了相互之间联系最明显的四组作家,从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主题等方面探析郁达夫对约翰·戴维森和欧内斯特·道森的接受与变异,从文艺理论方面分别深掘邵洵美从乔治·摩尔身上、徐志摩从阿瑟·西蒙斯身上汲取的艺术养料。第四章着重考察前四期《黄面志》的视觉艺术,从艺术形式、比亚兹莱的图像叙事艺术、中国的“比亚兹莱热”三个维度,运用图像叙事学、阐释学、传播学、变异学等理论勾勒《黄面志》的艺术风貌和比亚兹莱画笔下独特的黑白世界。《黄面志》以其对比鲜明的黑白插图、反叛虚伪道德的思想内容惊叹了世纪末,激活了压抑在人们心中许久的内心欲望,投合了当时历史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唯美”与“颓废”是《黄面志》表达思想与艺术的手段,绝不是标签。“唯美”是其艺术主张,“美”不仅在于形式,在于艺术境界,这里的“美”指的是“艺术美”与“思想美”。比亚兹莱画笔下的形象负载了价值辨析与道德评价,他以“颓废”的风格发出质疑黑暗社会的呐喊,“颓废”是其深层的精神境界,绝不是表面的观感。因此,《黄面志》在中国引起了较大的跨国界回响,“借鉴”视觉艺术与思想艺术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