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化
摘要:
文学史编纂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观照文学史写作的过程,也是观照其背后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工作陆续展开,现代文学的观念和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新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迎来了酝酿着新机遇的大变革时期,在四十多年间诞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文学史著作。酝酿中的变革,意味着长期占据着主流书写的写作架构和述史观念,将真正摆脱既定政治意识的禁锢。一直以来,鲁迅作为一个被不断言说的文化符号,在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都是重点评价的对象,而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评价变迁,也成为现代性历史演进的一个折射,饱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透视中国20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开始对鲁迅知识谱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其中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所还原的鲁迅形象分别可对应:过渡期鲁迅,启蒙者鲁迅,学术化鲁迅。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到1984年,这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主题占据社会发展中心,“求真务实”成为时代主流精神,各院校自主编撰的文学史教材和以唐弢本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随之问世,成为“虽有新质,但留旧痕”的时代作品。在初步解禁的社会背景下,这一批文学史仍存在僵化的叙史结构和陈旧的文学评价,但它们的立足点已经不再是鲁迅在政治层面的主要价值,而是逐步凸显鲁迅在思想革命方面的地位,和作为文学家的价值,鲁迅评价由此进入过渡期。第二时期是1985年至1990年,这期间“新启蒙主义”的兴起,掀起了比改革开放初期更为热烈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运动。八十年代中期的知识分子是新时期鲁迅形象阐释的主体,由于长期受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新时期渴望重构启蒙者鲁迅形象,这些书写者想要释放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被压抑的生命和情感,和重构自我意识,也由此诞生了一批更具前进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以钱理群等人编纂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史作品,开始发起“回到鲁迅那里去”的时代之声,鲁迅在文学史中的叙述迎来了崭新的局面,鲁迅的“启蒙者”身份变得更为鲜明。第三个时期是指1990年至今,这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深化阶段,社会转型变得更为复杂,曾经占据主流话语的精英文化不再独霸一方,日渐成熟的大众文化与其分庭抗礼,宏大叙述和巨型话语也随之解构,“现代性”话语迎来了新的反思,长期笼罩在学术界的单一启蒙话语逐步瓦解,并产生出更为丰富、复杂的解读。此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鲁迅评价,转向更为多元、广阔的层面,叙述方式也更为专业化、学术化。文学史是时代的产物,所折射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几乎没有一部文学史的书写只论及客观对象,而不叙述当时的社会,在新时代回望近四十年来学术思潮和鲁迅书写,其中对于它们之间互动、融解又或是对抗关系的思考,将为我们提供打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93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析这一时间段“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鲁迅评价的变与不变,探讨鲁迅评价在改革开放后不同时间段的定位与重构,以及背后话语模式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同时结合当时学界内外的鲁迅研究热点,还原鲁迅评价的动态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