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民族国家
“新民”
鲁迅
生命强力
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强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改变颓势寻求新生,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成为首要的目标,而培养理想国民又是与之相辅相成的历史需求。现代文学受到这一追求的影响,成为建构民族国家、促进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们普遍借助文学表达自己对于民族国家和新国民的想象,塑造理想中的国家、人民形象。在此过程中,西方文明在与古老中华文明激烈碰撞中展现出了强烈的优越性,成为无数有识之士学习、借鉴的对象,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文学与文化思潮。这其中就包括以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生命强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书写主题。知识分子们关注群体和个体的生命存在,弘扬强大的生命力量,希望借此改造国家和人民,实现“新国”和“新民”的目标。本文采取思想史与知识谱系学的方法,考察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生命强力主题的书写。首先,围绕生命强力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发掘其所借鉴的东西方思想资源。其次,结合五四前后的鲁迅、郭沫若,三十年代的沈从文、艾芜与抗战时期战国策派、七月派作家的文学创作等,重点阐述现代文学不同阶段关于生命强力主题的具体书写和表达方式,不同书写者在表达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侧重点。本文认为,五四前后的鲁迅将健全人的精神作为第一要务,塑造摩罗式“精神战士”反抗物质和既定准则的压迫;郭沫若发出“力的赞歌”,通过建构个体与群体意义上的“我”张扬生命的力量;三十年代的沈从文追求自然健康的“人性”,通过湘西自然之子的形象展现理想中的生命形态,批判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造成的生命萎缩;艾芜同样将目光转向边地人民,在野性不羁的滇缅边境流浪汉身上发掘“生命的活跃”;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是在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中思考生命强力,他们以民族文化的重构和民族品格的重塑为目标,提倡战国文化形态与“力”的本体论,弘扬战斗精神,倡导英雄崇拜;七月派则在与人民的结合中思考生命强力,路翎、阿垅等人试图从人民身上寻找资源,发掘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量,借助“原始的强力”对抗精神奴役的创伤。最后结合鲁迅等人的作品总结现代文学中生命强力主题书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述这一主题出现的意义以及它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