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精神
中国基督教文学
中国圣经文学
中国灵修文学
中国救赎文学
人学
中国现代文学
摘要:
作为中国文学言说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试图构建一个充满着丰富而强劲的个体生命形态以及神性和诗性可以互释的精神空间。这种写作对于当下和面对精神困境几度失语的中国文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但在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和信仰资源出现严重的意义匮乏之时,中国基督教文学并没有因叩问灵魂生命和追询神圣维度而得以引起关注。本篇论文就是在如此的人文语境和批评语境之下,试图展现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的真实面貌,并阐释其价值意义。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析了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的三种精神抉择和求生策略,凸现中国基督教文学的精神立场,并阐明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首先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作家群落分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两种,并着重对中国大陆、台港地区和海外三大板块的中国基督徒作家进行详细介绍。其次,具体探讨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三种书写形态即母爱文学、游记文学和大地文学。最后,通过考察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三种传播途径即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来审视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演变。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则对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其他三种书写形态进行深入探寻。第二章于中国圣经文学的命名描述中彰显其具体内涵,探讨圣经精神形象的汉语书写,并具体研究了施玮的中国圣经诗体女性小说。第三章主要从人神灵交的言说方式和于世俗中发现灵性的表现特点来研究中国灵修文学,并以汪维藩为个案,进一步追索中国灵修文学独特的精神魅力和艺术魅力。第四章在仔细地剖析忏悔的真实内涵以及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的流动变异之后,展现中国救赎文学的精神内涵,强调中国救赎文学对于文革记忆的神学解读的重要意义,并评鸷了北村的以罪感意识为基础的中国知识分子良知系统。第五章从人与神的对话、叩访性爱之门、穿越死荫幽谷以及重返自然乐园四个方面探究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人学内质。结语提出了中国基督教文学所面临的两大挑战即如何处理“基督”与“中国”、“宗教”与“文学”的两种关系。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作出了积极的应答,坚定地昭示着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