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化批评
审美特征
美学资源
史学价值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架构中,社会学批评、文化学批评以及注重审美艺术的批评三种批评模式是最为重要的。前两者侧重从外部研究文学,审美艺术批评更加注重文学的内部规律,以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为基础,重视直觉感悟,重视诗化表达方式,显示出纯正的审美艺术情趣。系统耙梳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承认,文学批评因文学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日渐疏远的状况曾一再出现,而审美艺术批评对此始终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的补偿效果。审美艺术批评以其对批评审美纬度的自觉维护,确立起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生命更为蓬勃的批评模式,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批评范式的建设之中,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论文试图以“诗化批评”给命名芜杂的审美艺术批评以较为明晰较为具体的廓清和厘定。通过对“诗化批评”的界定、梳理及对其审美特征的系统分析,在结合具体个案的基础上,对形成诗化批评自身的独特气质的美学成因做出了深入剖析,对诗化批评的文学史意义及价值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期对当下文学批评“突围”有所裨益。这种梳理廓清具有全面反思、考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镜鉴的学术愿望;又理应具有丰富还原文学史生命结构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诗化批评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文学批评的大格局之中,宏观观照这一文学批评的衍变过程、主要性质及其主要成就,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批评家和批评文本,将批评史的研究与批评家的专论结合在一起,既从史的角度看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又从批评家的个体批评活动研究批评史的发展,研究文学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衍变的关系,以显现文学批评在具体历史形态中所达到的深度。同时,注重研究诗化批评自身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找其发展的动因及其文化机制,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内在关系,研究诗化批评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论文采用客观全面的视点,在兼顾时间和空间的双层交叉结构的前提下,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批评的共时研究努力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力求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最大的限度。 论文分成导论、诗化批评及其美学特征、诗化批评的美学资源、诗化批评的个案解读、诗化批评的史学价值、结语六个部分: 导论通过梳理考辨审美艺术批评在当时及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命名的芜杂现状,试图用“诗化批评”这一概念重新命名和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艺术批评,重点探讨选题的意义、必要性、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并在与社会学批评和文学化批评的对比中,从批评的立场、对文本的切入点、批评文体等角度对诗化批评进行了界定,也是本文力图呈现的重要创新点之一。 第一章着力勾勒描画了诗化批评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从批评的自觉和文学审美的自觉两大维度论析了诗化批评的美学特征。其中批评的自觉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诗化及由感性至理性的思维方法,随笔体的文体及诗化语言是其突出特点。在社会纬度与美学纬度之间,诗化批评一直在艰难地寻找一种平衡,力求站在美学的批评立场上,注重审美感受,同时又通过审美方式对社会意识进行包容与整合。 第二章从以传统为接受的先在视野和在传统基础上对西方的借鉴两个角度论析诗化批评家们的美学资源。在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浸润下,诗化批评家们有着浓重的士大夫情结,并注重批评的抒情性,注重感悟式的批评方法,充分发挥中国汉字的表意优势。但他们面对异质文化的涌入也采取了冷静、客观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纳和改造西方批评成果,重点吸纳了西方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理论成果,以及形而上的追问与生命哲学等现代意识。 第三章选取了周作人、李健吾、梁宗岱、沈从文、唐湜五大批评家为具体研究个案,勾勒出诗化批评发端于周作人,中经沈从文、梁宗岱、李健吾的承续进一步完善成熟,并在唐湜的批评中发扬光大的历时性脉络。他们既有着相同的批评信仰和追求,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批评个性。周作人的审美趣味对沈从文、李健吾等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强调主观的批评奠定了诗化批评注重主观审美感受的基础;李健吾强调对批评的尊重及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将诗化批评推向成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健吾的随笔式批评文体和令人惊叹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梁宗岱在诗化批评对中西方美学资源的借鉴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走内线的批评具有典范意义;沈从文对和谐、匀称的古典审美纬度的继承和发展强化了诗化批评的民族特色;唐湜作为李健吾的忠实信仰者,提出抒情的评论,将诗化批评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四章诗化批评的史学价值是全文的核心所在。诗化批评作为一种重视审美直觉和主观感受的审美批评,它通过对中西批评方式的逐步吸纳和融合,形成了自己越来越完善的批评品格,昭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诗化批评作为一角独立的存在,完善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