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苏联形象
革命
富强
国民性
中苏关系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中,包含着大量关于苏联的叙述,它们最终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苏联形象。中国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关于苏联的叙述和想象,影响了现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对未来的设计。苏联形象的演变参与到我们的现代转型和民族国家认同之中,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现实,而且这种影响持续到了我们当下的社会。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和跨文化形象学的研究视角来看,“苏联形象”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苏联形象是现代中国对苏联的认知和想象;其次,苏联形象是现代中国自我认同的隐喻;最后,苏联形象是参与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实践。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话语中苏联形象演变的考察,旨在说明现代中国自我认识的发展变化、现代性诉求的运行机制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从而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回应当下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代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对苏联的关注,根源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因此现代文学话语中的苏联形象实际上依附于有关现代转型的核心议题之上。现代中国由“革命”而发现“苏联”,进而将“苏联”引入现代性追求的两个核心议题之中:从建立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对于“富强”的寻求;从塑造现代公民的角度看,对于“改造国民”的执着。所有关于“苏联”的叙述和想象,最终都落实到一点上:中国走什么样的路,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是朋友还是敌人。而在这些核心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三组反复出现的“苏联形象”:过激的苏联与进步的苏联、贫弱专制的苏联与富强民主的苏联、作为敌人的苏联与作为朋友的苏联。由此,本文在绪论和结语外,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章追溯中国有关俄罗斯的观念史,并分析革命话语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在落后又蛮横的俄罗斯形象转变为应予效仿和学习的苏联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而在革命话语分化过程中形成的“过激的苏联”和“进步的苏联”之间的博弈,反过来促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和思想的深刻转变。第二章对建立民族国家和塑造现代公民这两大现代性主题确立的过程进行溯源,从现代性追求的视角出发,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中出现了“贫弱专制的苏联”与“富强民主的苏联”两种形象,面对这两种苏联形象,中国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间发生了广泛的争论,争论的过程最终重塑了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对于现代性追求的理解:在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经济诉求之外,出现了主张开明专制和国家干预的呼声;在苏联建设成就的启示下,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自觉放弃了国民性批判的视角,开始塑造各类“新人”形象,并透过苏联这面“镜子”展望中国的美好未来。第三章指出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中一以贯之的了解苏联真相的焦虑感,由之引发了现代中国关于苏联的诸多争论。通过对其中几次论争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敌人的苏联形象”与“作为朋友的苏联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中的交锋。形象的此消彼长,根源于现实中的中苏关系的走向,又反过来影响着现实中的中苏关系。苏联最终定格为好朋友和学习榜样的形象,而新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决定是现代中国苏联形象发展演变的自然结果,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历史的走向。通过论文主体部分的论述我们可知,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中的三组苏联形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不平等的关系,进步的苏联形象、富强民主的苏联形象和作为朋友的苏联形象逐渐遮蔽了与之相对的苏联形象。在构造苏联形象时的这种“乌托邦”取向,是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和传统的可以设想的结果,这为后来中国自身和中苏关系的发展都埋下了隐患。建成一个不过分依赖“他者”形象的现代性主体,完成中国传统的创造性现代转化,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四个自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