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沈从文
前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叙述者
读者意识
摘要:
本文选择的题目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讲故事人”——沈从文前期小说研究》,主要论述对象是沈从文前期小说创作。本文所定义的“前期小说”,包含了沈从文的早期作品(1924-1928)以及过渡期作品(1929-1932)。但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本文也会越界去分析一些相关的副文本以及沈从文在1932年以后对自己的前期小说进行修改再度刊行的版本,以凸显作者创作形态的变化。\n 作为一个拥有叙事自觉意识的作家,沈从文独特的文体风格虽已受到一定的关注,但研究界对他前期的创作还未见更为充分的研究。沈从文从学写小说到自觉实验小说叙事的成长过程,正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所在。而沈从文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借助“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他的既往经验,进而又如何以一个“讲故事人”的姿态与读者进行交流,也构成了本文试图深入探讨的问题。\n 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辅以叙事学及本雅明关于讲故事的理论,意图从沈从文较为驳杂的前期小说创作中梳理出一条线索,即他如何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小说。“故事”在沈从文的创作意识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讲故事”也是沈从文前期小说中特有的叙述风格。他不但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说—听”的讲故事格局或日“故事场”,同时也创造了鲜明的讲故事人的形象。此外,作为一个有交流欲望的讲故事人,沈从文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读者意识。\n 本文的目的不在分析“故事”本身,而试图集中对讲故事的情境中两个重要的元素——“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进行探讨。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远行的人必有故事”)尝试从沈从文的既往经历和现实经验中,勾勒出一个讲故事人的形象的存在,包括他开始创作以前如何接触讲故事的传统,这些讲故事的经验又对他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而指出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也喜欢以一个“讲故事人”的形象出现。这一切,都充分印证了本雅明所引述的一句德国谚语:“远行的人必有故事可讲”。\n 第二章(“讲故事人”的生成)分析沈从文从早期到成熟期的小说中的讲故事人及其形象特征。在早期的小说中,沈从文习惯于以一个经常自我显形的全知叙述者的形象来讲故事。而当他的小说叙事艺术逐渐成熟时,则更喜欢以小说中的人物来担任讲故事人的角色,并最终演变为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乡土小说中一种成熟而权威的叙述声音。\n 第三章(想象的听众——沈从文的读者意识)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听众”和读者意识。在书面化的讲故事时代,听众自然不在眼前和现场,而只能存在于“讲故事人”虚拟的想象中,因此故事也只能由不在场的“读者”来担任接收者。由此也催生了沈从文强烈的读者意识,常常把城市读者作为一个“他者”的形象写进小说中,进而建构了自己的理想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