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蛮性”
审美
启蒙
伦理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蛮性”书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基于对人和人性的发现与理解,不仅被赋予了反封建与革命的意义,而且能够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审美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梳理和分析,探寻蛮性与文明、启蒙、人性、审美等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和这一特殊题材关学价值上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立足于“人的发现”,又存在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环境中,因而与生俱来就迥异于其它国家和时代的同类书写。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大致有如下三种类型即表现乡土的蛮荒和生命的强力的作品:这一类型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植根于乡土,写出了黑土地上人民原始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生命的强力,赞颂了“蛮性”之美;探寻人性与心灵的奥秘的作品:路翎和曹禺分别通过小说和戏剧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将人性深处最为隐秘的部分诗意般的呈现出来,探索“蛮性”之于个体解放的意义;挖掘阶级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动力的作品:蒋光慈为代表的一批左翼作家将“蛮性”视作个人最原始的不屈服与反抗的本能,经由适当的引导之后,这种本能或原始的强力能够得到净化或升华,成为革命的力量。
“蛮性”书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包括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又有着作家的个人经验和个性追求的印痕,还有地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其中特定的时代环境催生了大量的作品,而作家的个性追求和不断探索使得“蛮性”书写逐步地走向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更贡献出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在经历了从质朴粗犷到深沉博大的发展过程之后,“蛮性”书写带了了一种其他题材创作难以提供的“极端体验”,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读者的阅读经验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