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公馆书写
文化空间
文学叙事空间
摘要:
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文学逐渐成熟。在这一阶段,各种文学思潮、流派风起云涌,使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公馆不仅在社会上获得了上流人士的青睐,也被引入文学,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空间。公馆书写以公馆为叙事空间,暗含传统与现代冲突,展现人物命运发展轨迹。代表作家有巴金、茅盾、曹禺、张爱玲、李劼人等。作家创作公馆文学,重视公馆的整体风格以及内部空间的打造。不同公馆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冲突,其转型的背后也是时代的更迭。作为二十至四十年代的热门书写对象,公馆既具有传统特色又包含了现代意义,作家们从公馆的整体风格、内部氛围等方面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内涵,开辟出一个新的叙事空间,同时也充分吸收时代养分,使不同时期的公馆展现出不一样的现代特征,建构自身的社会理想。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三个章节。
绪论首先对选题缘由进行了一个总体梳理,从空间入手,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分析公馆的文学价值,并对现有公馆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介绍其对本文的研究意义。最后,从公馆在文学中的演变历程入手,展现公馆在文学中的历史形象。
第一章围绕公馆文化空间的生成,从公馆文化空间的生成、公馆文化空间的划分以及公馆文化空间下的权力与矛盾三个方面着手,着重揭示不同类型公馆中文化内涵的差异,不同类型下的公馆存在不同的生存状态。公馆是特殊的文学景观,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分化出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并在文学的不断建构中让文化与空间彼此生成、调整,从而展现出权力主体的变化,丰富公馆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主要分析公馆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分析公馆在内外空间的互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内部家庭伦理结构的变化。公馆文化是复杂的,不同公馆内部秩序差异的背后是社会性质的对立,也是革命理想的交接;公馆内外空间的冲突背后是新旧文化的对立,也是传统与现代势力的抗衡。作家有意将公馆放置在矛盾与冲突中,旨在揭示公馆内真实的生存与文化状态。
第三章从大的历史背景入手,展现公馆在民族国家想象下的独特象征意义,最后探究公馆最终的转型走向,以此刻画公馆文化空间消退与转型的全过程。公馆内权力的退场与城乡间的矛盾实则是相关的,公馆存在重新回归乡土的一面,而最终的消退与转型也侧面印证了其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公馆是建筑,也是特定的文学叙事空间。公馆文学是空间与文化的交融,作为特殊的空间,公馆让不同的文化指向变得更为明晰,展现出特定的社会生态和时代背景,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